發展香港科技創新 推動社會向上流動

1 目 錄 第一章:香港進一步發展科技創新產業的緊迫性 1.1 突圍而出的迫切需要 5 1.2 「全球創新指數2020」的提醒 7 1.3 「香港創新活動統計」的啟發 9 1.4 大灣區的機遇 11 第二章: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的現況 2.1 全球快照:跟其他經濟體的比較 13 2.2 跟大灣區其他城市的比較 16 第三章: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挑戰 3.1 政府:在研發方面投入不足、政策不連貫及協調不足、 19 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教育系統缺乏科技工學 (STEM) 導向的政策 3.2 基建:土地供應不足、創新發展的機會成本相對較高 23 3.3 文化:私人市場發展科技創新的動力不足 24 3.4 社會:對科技創新採取保守態度、社會生活問題、政治混亂及經濟衰退 25 第四章:青年震盪與青年危機 4.1 千禧世代:成長中的中流砥柱 29 4.2 千禧世代的肖像 32 4.3 青年危機 (Quarter-Life Crisis ) 35 4.4 面對未來 39 第五章:社會向上流動 5.1 科技和創新對社會流動的影響 41 5.2 科技和創新加強社會向上流動 42 5.3 香港的社會流動 45 第六章:發展科技創新產業,助力社會向上流動 6.1 香港發展科技創新的目標及路徑 49 6.2 鼓勵海外大型科技企業入駐香港 51 6.3 加大第二類科技創新產業扶持力度 55 6.4 激勵和推動香港高校知識轉移 56 第七章:結語 62

2 徐岩教授 徐岩教授于 1984 及 1987 年先後於中國北京郵電大學獲得無線電工程學士學位及管 理工程碩士學位,于 1997 年獲得英國 Strathclyde 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並于同年加 入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目前是資訊系統、商業統計及運營學系教授。徐岩教授自 2011 年起擔任香港科大商學院副院長, 負責香港科大 EMBA 中英雙語課程,企業高級 管理人員課程及中國策略。他從事技術與創新管理及電訊政策研究,著有《Chinese Telecommunications Pol icy》及《香港創新》等書,並在《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等國際著名期刊擔任編委。他為中國移動、西門子、香港電訊、香港審計署、 香港通訊業聯會、香港政府中央政策組、香港中聯辦、和記電訊、華為技術有限公 司、數碼通、聯合國屬下國際電訊聯盟 ( ITU ) 等機構擔任課題研究並為中國電信、 中國移動、中信泰富、李寧、TCL 及騰訊等公司高管提供培訓。他同時受國際電訊聯 盟委託以聯合國專家身份為巴基斯坦電信管理局和泰國國家電信委員會(NTC)提 供培訓。徐岩教授于 2005 至 2017 年擔任香港通訊業聯會監管事務小組總裁,于 2016 至 2018 年擔任香港社聯學院督導委員會委員。他自 2002 年起擔任國際電訊協會理 事,並于 2005-2012 年間擔任國際電信協會戰略規劃委員會主席。徐教授自 2017 至 2019 年被香港特首委任為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成員。

3 俞真 俞真在香港科技大學進修期間,取得資訊系統管理科學碩士及資訊系統管理哲學碩士 學位。他在修讀資訊系統管理哲學碩士時師從徐岩教授,專注研究科技創新課題,其 畢業論文以「在開放式競爭下重新檢視科技及創新產業分類」為題,探討如何以開放 式競爭思維協助制定更適切的科技及創新產業政策。 俞真曾協助徐岩教授進行「香港創新」研究計劃。該計劃的研究成果其後出版為 《香港創新》一書,由徐岩教授及俞真合著。俞真亦曾於不同國際學術研討會及學 術期刊就科技及創新產業政策、電子政務等不同課題發表研究文章,包括 Hawai 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HICSS)、Pacific Asia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PACIS)、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Reuse and Integration、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rofession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Conference (ISPIM) 及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China。

4 香港 進一步發展 科技創新產業 的緊迫性 第一章

5 1.1 突圍而出的迫切需要 1.1.1 香港正在失去經濟增長的動力。 1.1.2 香港曾是亞洲四小龍中閃耀生輝的東方之珠,從「在香港製造(Made in Hong Kong)」到「由香港製造(Made by Hong Kong)」,香港數十年來一次又一次克服各 種艱難,跨過一次又一次的挑戰。然而,傳統產業模式在面對多變的世界開始顯得力 有不逮,「由香港創新(Innovated by Hong Kong)」似乎仍很遙遠。 1.1.3 近兩年來,香港的社會不穩定以及 2019 新型冠狀病毒帶來的經濟下滑不但重創香港的 經濟民生,亦再次凸顯香港產業結構過度集中的問題,首當其衝的是旅遊、零售、餐 飲等舉足輕重的服務行業。同時,日益緊張的國際政治關係正大幅削弱香港作為貿易 仲介人的角色。香港的經濟在結構上過度依賴金融產業亦令經濟結構變得脆弱。在社 會的經濟民生遭受重創時,政府對社會的投入與承擔變得更加重要,日益增加的政府 財政負擔正令香港的財政儲備急速減少。凡此種種,都指向同一個方向:香港的經濟 需要新的動力帶動長遠的發展和增長。經濟發展從來都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1.1.4 在 1980 至 2000 年間出生的香港青年人,是屬於千禧世代,現時正是處於求學或是職 場起飛的人生階段。相比其父母輩,千禧世代成長在社會相對富裕的環境,但面對的 卻是更艱難的挑戰。香港經濟動力衰減、產業呈現疲態,令生活在全球生活成本最高 的城市之一1 的香港青年人向上流動困難,無法擺脫「窮忙族」2 的困境,生存和生活 的壓力已令人負壓沉重,似乎已成為不少青年人的悲歌3。在第四章和第五章,我們會 深入探討青年震盪(Youthquake)和社會流動性(Social Mobility)的問題。 1 香港進一步發展科技創新產業的緊迫性 1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Worldwide Cost of Living 2020, https://www.eiu.com/n/campaigns/worldwide-cost-of-living-2020 2 https://www.hk01.com/周報/354544/青年困境-沒有父幹如何向上流-香港的-窮忙-悲歌 3 https://www.hk01.com/周報/355617/青年困境-活在全球生活費最貴城市-談何理財-談何追夢

6 1.1.5 千禧世代成長的文化與社會環境賦予他們獨特的世界觀,亦為他們提供先天優勢擁抱 科技創新的發展。成長於數碼科技蓬勃發展的年代,互聯網與社交媒體對千禧世代來 說就像呼吸一樣必不可少。有研究指出 2014-2018 年間,超過 90% 年齡介乎 10 歲 至 24 歲的年輕人曾使用社交媒體。在 2018 年,15 歲至 24 歲年輕人使用社交媒體的 時數是所有年齡組別中最長,每星期平均達到 17.7 小時4。相對于傳統產業,科技創 新產業是千禧世代從小就耳濡目染、沉浸其中的熟悉課題。有研究指出,香港青年人 是香港在推動科技創新素養方面的先天優勢,因為他們「擁有國際化的視野,能夠將 中西文化融合一起。而香港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表現相當出色,在很 多國際學習能力指標當中都名列前茅。加上香港學生接受新事物的態度十分開明,願 意主動學習新技能和知識」5。青年人如果看不到對未來的希望,香港就沒有未來。因 此,推動科技創新產業不單是要針對香港經濟結構的問題,同時亦是讓香港青年人發 揮所長,為青年人創造就業、創業,以及長遠發展的機會,為青年人提供向上流動的 通道,解決香港青年人向上流動問題的重要關鍵。 4 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香港的社交媒體使用情況」,數據透視 ISSH15/19-20, 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1920issh15-social-media-usage-in-hong-kong-20191212-c.pdf 5 嶺南大學 STEAM 教育及研究中心,培養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素養政策研究報告。 https://serc.ln.edu.hk/download/Cultivating_Hong_Kong_Youth%27s_STEM_Literacy.pdf 1 香港進一步發展科技創新產業的緊迫性

7 1 香港進一步發展科技創新產業的緊迫性 1.2「全球創新指數 2020」的提醒 1.2.1 在過去十多年以來,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發表的年度「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一直為世界各地 不同經濟體提供資料與觀點,以促進關於創新的討論和相應政策。在最新發表的 2020 報告「全球創新指數 2020 – 誰會為創新提供財政支援?」中,它闡述了世界創 新的趨勢,並評價了 131 個經濟體在創新方面的表現。 表 1.1 全球創新指數 2020 框架 6 • 政治環境 (Political environment) • 規管環境 (Regulatory environment) • 商業環境 (Business environment) • 教育 (Education) • 高等教育 (Tertiary education) • 研究及開發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 資訊及通訊科技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 • 一般基建 (General infrastructure) • 生態可持續性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 信用 (Credit) • 投資 (Investment) • 貿易,競爭及市場規模 (Trade, competition, and market scale) • 知識工作者 (Knowledge workers) • 創意連系 (Innovation linkages) • 知識吸收 (Knowledge absorption) • 知識創造 (Knowledge creation) • 知識影響 (Knowledge impact) • 知識傳播 (Knowledge diffusion) • 無形資產 (Intangible assets) • 創意產品及服務 (Creative goods and services) • 線上創意 (Online creativity) 制度 (Institution) 創意產出 (Creative outputs) 知識及科技產出 (Knowledge & technology output) 商業成熟度 (Business sophistication) 市場成熟度 (Market sophistication) 基建 (Infrastructure) 人力資本及研究 (Human capital & research) 創新輸入分項指標 (Innovation Input Sub-Index) 創新產出分項指標 (Innovation Output Sub-Index) 全球創新指數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6 WIPO,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0

8 2 11 3 2 12 1 2 7 7 2 4 9 33 8 6 16 8 1 8 13 4 6 14 18 11 5 23 11 1 24 54 1 13 35 15 40 14 3 4 26 14 62 21 36 19 15 7 12 瑞典 芬蘭 新加坡 香港 以色列 中國內地 (Overall GII rank) (Institution) (Human capital &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Market sophistication) (Business sophistication) (Knowledge & technology output) (Creative outputs) 1.2.2 在 131 個經濟體中,瑞典、芬蘭、新加坡和以色列都在科技創新方面有卓越成績,同 時在經濟發展水準及人口方面與香港相若,因此選取了這幾個經濟體再加上中國內地 與香港,作為對比。 1.2.3 根據「全球創新指數 2020」的研究框架(表 1.1),香港雖然在總體排名第 11,甚至 在「市場成熟度」及「創意產出」的分項指標中整體排名第 1,但在「知識及科技產 出」一項卻只排名第 54,遠遠落後於其他表列的經濟體。新加坡常被拿來與香港比 較,在這個指標中,新加坡的總排名雖只比香港超前 3 位,但在「知識及科技產出」 一項的分項排名卻超前達 40 位(表 1.2)。 表 1.2 全球創新指數 2020 總排名及按主要指標排名 7 7 WIPO,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0 1 香港進一步發展科技創新產業的緊迫性 總排名位置 制度 人力資本及研究 基建 市場成熟度 商業成熟度 知識及科技產出 創意產出

9 2015 265.5 (10.7%) 461.7 (18.6%) 566.8 (22.8%) 1,188.8 (47.9%) 0.1 (0.0%) 2,482.9 (100.0%) 2016 1,162.4 (37.9%) 3,067.3 2017 *** 8 1,373.3 (34.7%) 1,785.2 (45.0%) *** 9 3,963.1 (100.0%) 2018 369.3 (8.2%) 416.4 (9.2%) 892.0 (19.8%) 2,750.6 (61.1%) 73.8 (1.6%) 4,502.1 (100.0%) (14.5%) 1,812.5 (48.2%) 1,084.7 (28.9%)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香港創新活動統計2015 - 2019 進行研發活動的機構類別 公共科技支持機構 高等教育機構 機構單位所屬企業集團的 分支機搆或總公司 機構單位所屬企業集團以 外的公司 其他 總計 百萬元(百分比) 1.3 「香港創新活動統計」的啟發 1.3.1 在 2015 至 2019 年這 5 年間,香港的商業機構每年都動用數以 10 億元計的資金進行研 發。在 2015 至 2018 年期間,商業機構較傾向委託「機構單位所屬企業集團以外的 公司」進行研發,在 2018 年這個數字高達港幣 27.5 億元,占總支出的 61.1%。然 而,到了 2019 年,這個數字大幅下降至 28.9%,而由「機構單位所屬企業集團 的分支機搆或總公司」進行研發的支出占總支出的百分比則從 2018 年的 19.8% 大幅 上升至 2019 年的 48.2%,「公共科技支持機構」投入研發所占比例亦從 2018 年的 8.2% 大幅上升至 2019 年的 14.5%(表 1.3)。 表 1.3 按進行研發活動的機構類別劃分的 2015 至 2019 年 工商機構的外判研發活動總開支 8 「香港創新活動統計 2017」並無列出此細項數據,以「總計」扣除有數據的項目,工商機構外判研發活動予「高等教育機構」及「其 他」機構的總開支為 252.9 百萬元 (6.4%) 。 9 「香港創新活動統計 2017」並無列出此細項數據,以「總計」扣除有數據的項目,工商機構外判研發活動予「高等教育機構」及「其 他」機構的總開支為 252.9 百萬元 (6.4%) 。 1 香港進一步發展科技創新產業的緊迫性

10 有否就研發活動和其他機構 訂立協作安排或協作機構所 屬地區 10 有研發活動和其他機構訂立 協作安排 香港 中國內地及澳門 • 粵港澳大灣區(香港除外) 12 •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 13 • 泛珠三角區域(珠江三角洲 經濟區及香港除外) 14 • 其他地區 香港、中國內地及澳門以 外地方 沒有研發活動和其他機構 訂立協作安排 總計 機構單位數目11 2015 425 (10.9%) 271 (63.8%) 無此分類 119 (27.9%) 9 (2.2%) 82 (19.4%) 98 (23.0%) 3,460 (89.1%) 3,885 (100.0%) 2016 622 (15.8%) 377 (60.6%) 605 (81.4%) 496 (51.9%) 517 (55.7%) 310 (33.3%) 無此分類 無此分類 100 (10.8%) 162 (17.5%) 3,536 (79.2%) 4,465 (100.0%)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香港創新活動統計2015 - 2019 1.3.2 在「有就研發活動和其他機構訂立協作安排」的商業機構中,主要都是外判予香港本 地機構,占 50-80% 左右。訂立協作安排的非香港機構裡,30-50% 左右為「珠江三角 洲經濟區」及「粵港澳大灣區(香港除外)」的機構。(表 1.4) 表 1.4 按是否有研發活動和其他機構訂立協作安排或協作機構的所屬 地區劃分的在 2015 至 2019 年有進行研發活動的工商機構 10 可涉及多於一個地點。 11 數字包括從事內部研發活動的機構單位及把研發活動外判的機構單位。 12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廣東省 9 個市,即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 門及肇慶,以及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 13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 13 個市及縣 (區);分別是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市區、惠東縣、博羅縣、肇慶市區、 高要市和四會市。 14 泛珠三角區域包括 9 個省 / 區(分別是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四川省、貴州省和雲南省) ,以及 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表中此組別的數 字並不包括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及香港的機構 1 香港進一步發展科技創新產業的緊迫性

11 1.3.3 這些資料一方面反映了香港與大灣區在研發方面的協作安排上有緊密連系,同時亦反 映本地機構在研發上亦具備一定的條件為商業機構作出支持。要發展香港的科技創新 產業,固然需要與大灣區緊密融合,但更重要的是香港必需找到自身獨特的定位,才 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互補長短,發揮更佳的協同效應。同時,當香港能發展出自己獨 特的科技創新產業定位,香港的青年人就有更多在本地發展的空間和機遇。 1.4 大灣區的機遇 1.4.1 「全球創新指數 2020」指出:「只要創新存在,世界各地的創新者都要面對一個關鍵 的挑戰,就是如何調用穩定和可使用的財政機制。財政安排影響創新週期的方方面 面,從創意的生成到商業化、擴展,以至最終達致長遠在商業上的可持續性。」 1.4.2 沒有人能忽略財政資源和投資在培養和發展科技創新產業方面的重要性。高齡化的人 口、緊張的國際政治關係、日益高漲的單邊主義,再加上橫掃全球,影響達到災難級 別的 2019 新型冠狀病毒的大流行,世界經濟日益不穩,眾多經濟體都面對一個兩難 的選擇:在需要科技創新提振經濟的同時,又面對如何取得財政資源投資于科技創新 並令其達致可持續的發展,以成為長遠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為未來帶來希望。 1.4.3 正因如此,思考如何發展科技創新產業的時候,必須在立足本地的同時,結合大灣 區夥伴城市的力量。「分工合作,優勢互補」的好處在財政資源上是顯而易見的。 「全球創新指數」近幾年都會在報告中發表「最佳 100 個科學和技術城市群」,以突 顯地區城市結合力量的優勢,其中「深圳-香港-廣州」城市群排名第二15。放眼未 來,「深圳-香港-廣州」城市群聯合大灣區其它城市的力量,成為一個 56,000 平方公 里,擁有超過 7200 萬人口的城市群,當中的機遇實無可限量。國策已為大灣區的發 展訂定方向,香港必須及時把握這個黃金機遇,為經濟注入新動力,為青年人開闢新 天地。 1 香港進一步發展科技創新產業的緊迫性 15 WIPO, “The Top 100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lusters”,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0

12 香港 科技創新產業 的現況 第二章

13 政府在提高經濟體的創新能力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6。實踐證明,有效的政府政策是促 進繁榮的科技創新生態系統發展的基礎。但是,與許多其他發達經濟體相比,香港在推動科技 創新產業方面起步較晚。在本章中,我們將比較香港與其他經濟體之間的創新活動和績效。 2.1 全球快照:跟其他經濟體的比較 2.1.1 選定的經濟體和理由:選擇經濟體作對照是基準測試中至關重要的一步。瑞典、芬 蘭、新加坡和以色列都在科技創新方面有卓越成績,同時在經濟發展水準及人口方面 與香港相若,因此選取了這幾個經濟體再加上中國內地與香港,作為對比。基準測試 是按照以下幾個資料進行: • 在全球創新指數中知識和科技產出競爭力的排名 • 本地研究與開發總開支相對於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 • 研究及開發人員數目(每百萬人) • 獲批專利權數量(每百萬人) • 智慧財產權收入 2 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的現況 16 R.Richard Nelso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14 瑞典 以色列 芬蘭 中國內地 新加坡 香港 2016 2 12 7 6 10 30 2017 3 9 10 4 11 25 2018 3 7 8 5 11 26 2019 2 6 9 5 11 33 2020 2 4 6 7 14 54 2.1.2 全球地區的研發能力:知識和技術產出競爭力是全球創新指數中的第 6 條支柱(表 1.1),它反映了知識的創造和創新活動在微觀和宏觀經濟層面的影響以及知識的吸 收。儘管香港在全球創新指數 2020 中總體排名第11令人鼓舞,但香港在知識和技術產 出競爭力的排名仍然很低(表 2.1),而且 2020 年的得分更是過去五年以來最低。這暴 露了香港在專利和高科技出口產生的價值等方面的短板。 表 2.1 選定經濟體在全球創新指數中知識和 科技產出競爭力於 2016 至 2020 排名17 2.1.3 本地研究與開發總開支占本地生產總值(GDP)的百分比是國際公認的評估指標, 反映了經濟體科學技術研發投資和技術競爭力。在全球範圍內,本地研究與開發總開 支相對於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平均為 2.27%18。香港的數字一直處於低水準,不到 1%,遠低於全球平均水準和其他發達經濟體,例如以色列(4.95%),瑞典(3.30%), 芬蘭(2.77%),中國大陸(2.19%)和新加坡(1.60%)(表 2.2)。 2.1.4 在研發人員方面,香港的研究人才庫相對有限。在 2018 年,香港每百萬人中有 4026 名研究人員,這一比率遠低於瑞典(7,536 名)和芬蘭(6,861 名)等可比 經濟體的數字(表 2.2)。香港優秀的教育體系能夠培養研發人員,但是市場缺乏適 合研發人員的職業機會,因此在維持研究人才發展方面造成了困難,引致人才短缺。 17 WIPO,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6-2020 18 WorldBank,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diture (% of GDP),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GB.XPD.RSDV.GD.ZS 2 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的現況

15 瑞典 以色列 芬蘭 中國內地 新加坡 香港 E: 347.61 W: 434.68 E: 80.27 W: 83.53 E: 279.76 W: 364.61 E: 3.47 W: 248.40 E: 70.94 W: 55.33 E: 8.19 W: 無資料 知識及科技產出 競爭力22 2020排名 2 4 6 7 14 54 7,536 無資料 6,861 1,307 6,80329 4,026 8.25 1.58 3.55 6.60 8.47 0.74 本地研究及開發總 開支相對於本地生 產總值的百分比 201823 3.3% 4.95% 2.77% 2.19% 1.60% 0.86% 2.1.5 從最初的研發和商業化到最終的市場開拓,專利權在整個科技生命週期中都扮演著重 要角色。專利權在實際上對創新鼓勵的程度很難以實際資料進行量度19,但是專利權 的數量仍然可以表明該經濟體在支持全面而複雜的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方面的能力20。 全球專利活動不斷增加,2018 年全球有效專利增長了 6.7%,達到 1400 萬21。然而, 香港研發投入低,本地研發研究人員供應不足,無可避免地導致研究成果數量稀少。 在 2018 年獲批的專利數量遠少於其他發達經濟體。(表 2.2) 2.1.6 智慧財產權收入突顯了創新商業化所帶來的價值。香港的智慧財產權收入,遠低於瑞 典、以色列、芬蘭、中國內地及新加坡。(表 2.2) 表 2.2 選定經濟體在全球創新指數 2020 排名及關鍵研發指標資料 2 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的現況 19 Nicol & Liddicoat (2012), Do patents promote innovation, The Conversation 20 For more information, see Lehman, Lee & Xu,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 invention patent and a utility model patent? 21 WIPO (2018),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dicators: Filings for Patents, Trademarks, Industrial Designs Reach New Records on Strength in China 22 WIPO,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0 23 WorldBank,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diture (% of GDP),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GB.XPD.RSDV.GD.ZS 24 WorldBank, Researchers in R&D (per million people),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P.POP.SCIE.RD.P6 25 WIPO, Statistical Country Profiles, https://www.wipo.int/ipstats/en/statistics/country_profile/ 26 European Patent Office, Annual Report 2018, https://www.epo.org/about-us/annual-reports-statistics/annualreport/2018.html 27 E 代表以來自歐洲專利權辦公室的數據除以世界銀行資料庫的人口數據得出的數字;W 代表以來自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數據除 以世界銀行資料庫的人口數據得出的數字。 28 WorldBank,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BX.GSR.ROYL.CD 29 世界銀行資料庫中,新加坡只有 2017 年的資料,因此在這裡採用 2017 年的資料作比對。

16 2.2 跟大灣區其他城市的比較 2.2.1 選定的城市和原因:在過去的十年中,大灣區(GBA)已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科技和 商業中心。大灣區由廣東省9個內地城市、香港及澳門特別行政區組成,形成了一個創 新的城市群。2019 年,中央政府發佈了《發展綱要》,闡明了大灣區社會經濟一體化 的新階段。在過去 25 年中,香港在大灣區 11 個城市中 GDP 的年化增長率最低30。分 析大灣區城市的創新環境和績效對促進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選 擇了 5 個發展最快的城市進行比較,分別是廣州,深圳,珠海,東莞和中山。基準測 試是按照以下幾個資料進行: • 本地研究及開發總開支相對於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 • 本地研究及開發總開支 • PCT國際專利權申請數量 30 CEIC data 2 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的現況

17 深圳 珠海 東莞 廣州 中山 香港 本地研究及開發總開支相對 於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 2019 32,33 4.93% 3.15% 3.06% 2.87% 2.11% 0.92% 本地研究及開發總開支 (億人民幣) 2019 34,35 1,328.28 108.31 289.96 677.74 65.37 237.20 PCT 國際專利權申請數量 2019 36,37 17,459 561 3,268 1,622 192 429 2.2.2 2019 年,深圳的本地研發總開支高達 1,328.28 億元人民幣(表 2.3),在大灣區所有 城市中遙遙領先,是香港的五倍以上。在 6 個城市中,香港的本地研究與開發相對本 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最低,只有 0.92%,遠低於其他五個大灣區城市31(表 2.3)。 2.2.3 PCT 國際專利權申請是其中一個能反映經濟體科技及創新能力的指標。在 2019 年,深 圳申請了 17,459 項 PCT 國際專利權,使之成為中國最活躍的科技創新城市之一,這個 數字遠遠拋離其他大灣區城市。香港的 PCT 國際專利權申請只有 500 項,大幅落後於 深圳、東莞和廣州(表 2.3)。 表 2.3 大灣區城市的關鍵研發指標資料 31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32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東省科技統計數據,http://gdstc.gd.gov.cn/attachment/0/415/415545/3242355.pdf 33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632546/hong-kong-research-development-expenditure-ratio-to-gdp/ 34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東省科技統計數據,http://gdstc.gd.gov.cn/attachment/0/415/415545/3242355.pdf 35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632620/hong-kong-research-development-expenditure/, Exchange rate1:1.11 (2019) 36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東省科技統計數據,http://gdstc.gd.gov.cn/attachment/0/415/415544/3242348.pdf 37 WIPO,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dicators 2020, 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wipo_pub_941_2020.pdf 2 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的現況

18 香港 科技創新產業 發展的挑戰 第三章

19 自上個世紀 90 年代以來,香港在發展知識型社會,推進技術和創新方面遇到許多障礙, 以至香港落後於地區內其他發達經濟體,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38。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Greater Bay Area(GBA))的國策下,香港應當抓住這個 機遇,通過檢視當前的痛點並利用中國內地和全球的先進經驗來尋求經濟轉型。本章檢視妨礙 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政府,基礎設施,文化和社會領域,並探討了未來的 發展機會。 3.1 政府:在研發方面投入不足、政策不連貫及協調不 足、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教育系統缺乏科技工學 (STEM) 導向的政策 3.1.1 在研發方面投入不足:香港政府在如何分配和管理專門用於科技和創新的資源投入方 面,一直備受批評。根據政府統計處的資料,香港 2018 年在研發方面的支出為 245 億 港元(31.4 億美元),2018 年按行業劃分的研究與開發(R&D)支出占 GDP 的比率僅 為 0.86%39。根據最新的世界銀行資料顯示40,這個數字遠遠落後于韓國(4.81%), 日本(3.26%)和中國內地(2.19%),並且遠低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會 員經濟體平均 2.37% 的水準41。公共研發投入水準低有其後果:研發投入的缺乏無可 避免地限制了研究成果的數量,這從申請專利的數量就明顯反映出來。根據世界智慧 財產權組織的資料,在 2019 年接受調查的百多個經濟體中,香港僅申請了 429 項專 利。這與經濟體量和人口相近的瑞典、芬蘭、新加坡及以色列等經濟體數以千計甚至 萬計的申請形成強烈對比,與中國內地相比,更是不到 1 %。正如 OECD 專家 Guellec 和 van Pottelsberghe(2001)指出的那樣,在公共機構,特別是在高等教育機構中進 行的研發活動,對長期的經濟增長具有重大影響42。在 2018 年底,香港政府承諾將在 林鄭月娥現任政府的五年任期屆滿前,將其研發支出提高至 GDP 的 1.5%。這顯示出政 府向正確方向邁出的實質而有希望的一步,以加快香港的科技創新產業的發展。 3 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挑戰 38 Xinqi, S. (2018, May 14). Hong Kong must ‘innovate or die’, new study warn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https://www.scmp. com/news/hong-kong/hong-kong-economy/article/2146076/universities-warn-hong-kong-must-innovate-or-die 39 Table 207 :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expenditure by performing sector |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2019, December 23).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政府統計處. https://www.censtatd.gov.hk/hkstat/sub/sp120.jsp?ID=0&prod uctType=8&tableID=207 40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diture (% of GDP),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GB.XPD.RSDV.GD.ZS 41 OECD, OECD M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2019 data release, https://www.oecd.org/sti/msti2019.pdf 42 OECD. (n.d.). R&D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PANEL DATA ANALYSIS OF 16 OECD COUNTRIES. https://www.oecd.org/ economy/growth/1958639.pdf

20 瑞典 芬蘭 新加坡 香港 以色列 中國內地 2014 43 12,663 6,093 2,581 279 6,055 22,473 2015 44 12,967 5,510 2,605 343 6,391 27,656 2016 45 12,315 5,543 2,880 341 6,724 34,377 表 3.1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公佈已進入國家/ 地區層面的 PCT 國際申請數量 3.1.2 政策不連貫及協調不足:在科技創新產業方面,香港一直以來都缺乏在政策及資金方 面一致的領導和協調。這可以追溯到回歸之前。應用研究基金(ARF)於 1993 年成立, 是政府擁有的風險投資,最初持有的資產價值為 7.5 億港元(約合 9600 萬美元)49。該 基金旨在促進具有本地商業潛力的研發活動。但是,由於在官員的管理下業績不佳, 其業務於 1998 年移交給了私人風險投資公司。儘管政府由於持續不斷的大量虧損而 努力關閉它,但它的消亡幾乎沒有引起持份者的注意。截至 2004 年 6 月,該基金已在 創新科技署諮詢文件中列為香港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持續虧損迫使該基金自 2005 年 3 月起停止進行投資50。這些創新資源管理不善的情況並不罕見。根據團結 香港基金於 2018 年末發表的報告,政府的研發資金機制過於分散,審批程式通常冗 長而缺乏彈性51。政府有五個主要負責批准和分配資金的機構,包括創新科技署, 43 WIPO, 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 Yearly Review 2018, 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wipo_pub_901_2018.pdf 44 WIPO, 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 Yearly Review 2018, 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wipo_pub_901_2018.pdf 45 WIPO, 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 Yearly Review 2020, 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wipo_pub_901_2020.pdf 46 WIPO, 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 Yearly Review 2020, 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wipo_pub_901_2020.pdf 47 WIPO, 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 Yearly Review 2020, 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wipo_pub_901_2020.pdf 48 WIPO,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dicators 2020, 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wipo_pub_941_2020.pdf 49 Hong Kong LEGCO. (n.d.). Legislative Council Panel on Commerce and Industry The Applied Research Fund. 香港特別行 政區立法會 - 首頁. https://www.legco.gov.hk/yr16-17/english/panels/ci/papers/cicb1-415-1-e.pdf 50 Hong Kong journal. (n.d.).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hkjournal/ archive/2007_winter/4.htm 51 OHKF. (2019, December 10). OHK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report initiates to unleash Hong Kong’s potential as 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owerhouse. 團結香港基金 OUR HONG KONG FOUNDATION. https:// www.ourhkfoundation.org.hk/en/media/32/science-tech-innovation/ohkf-innovation-and-technology-research-reportinitiates-unleash 3 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挑戰

21 3 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挑戰 52 Innovation Policy and the Limits of Laissez-faire: Hong Kong’s Polic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Front Cover. Dr Douglas B. Fuller.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53 Shih C., Chen SH. (2010) On Reform of Hong Kong’s Public Research Funding System. In: Fuller D.B. (eds) Innovation Policy and the Limits of Laissez-faire.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https://doi.org/10.1057/9780230304116_6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研究資助局和食物與衛生局等,但這些機構之間沒有足夠的 協調,經常導致資源重迭和政策錯配。此外,創新科技署批准其五個研發中心的項 目所需的平均處理時間可能需要 158 至 222 天,這極大地限制了機構和私人公司的 研發效率。 3.1.3 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從基本來說,上述政策實施和資金管理意願不高的原因可以歸 結為一個根本原因,那就是政府過去採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來促進香港的經濟發 展。考慮到香港作為貿易中心的殖民歷史,再加上政府長期以來對積極干預市場機 制的厭惡52,這種自由放任、積極不干預的政策使其創新體系發展不佳。在回歸後, 政府在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市場參與者方面扮演著被動的角色。因此,香港的創新體系 的多樣性和制度範圍與許多其他小型經濟體相比,實在乏善可陳53。例如,新加坡在 1990 年前就一直在積極地促進技術發展。從那時起,新加坡就不斷提升其長期戰略定 位以提高新加坡企業的研發形象。因此,提升創新管治水平和機制是成功實施研發政 策的關鍵。

22 3.1.4 教育系統缺乏科技工數(STEM)導向的政策:除研究投資外,教育投入也是促進創 新和科技發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有數項指標反映香港的教育可能無法為社會提供 合適的人才。因應十年前開始全面實施新高中課程,香港科學科目的成績自 2012 年 以來一直在下降。在新課程下,中學的學生在選擇選修科目時擁有更大的靈活性,亦 開設了通識教育作為必修科目,旨在培養他們的全球視野和思維。然而,值得注意的 是,新高中課程下所有與科學相關的選修課的學生人數急劇下降54。根據國際學生能 力評估計畫(PISA)2018 年的測試結果,這項全球性研究比較了 79 個經濟體中許多 國家和地區的 15 歲學生的學習成績,香港在閱讀和數學上排名第四,落後於中國內 地55、新加坡和澳門。香港過往在科學方面的成績素來優異,但自 2015 年以來表現 驟跌,2018 年的結果標誌著香港首次在閱讀和數學上滑落到第四位,自 2015 年以來 已下降了兩位,而在科學方面仍然排在第九位。數字所反映的趨勢令人憂慮。報告顯 示,香港只有 7.8% 的學生具有最高的科學能力(5 級和 6 級),這僅略高於 OECD 的 平均水準(6.7%),這種情況更加令人擔憂。區域內其他經濟體在這些主題領域的表 現相對較好,例如在澳門擁有最高的科學能力的學生比例是香港的兩倍,新加坡和中 國內地學生擁有最高的科學能力的學生比例分別是香港學生的三倍和四倍。從比較學 生總人數的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從各個地方隨機選擇 100 名學生,那麼中國內地有 57 名學生的科學能力將比香港學生更好。新加坡有 27 名學生的表現優於香港學生; 澳門有 22 個56。此外,根據教育工作者聯合會 2017 年進行的一項調查,來自教育界 的受訪者認為 83.8% 的學生沒有足夠的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簡稱 STEM)方面 的培訓和支持;有 63.6% 的教師回答說,他們對向學生講授 STEM 科目沒有信心。鑒 於香港過往在提供世界一流教育方面擁有良好的記錄,因此政府應加強對學生和教師 提供優質 STEM 教育的支持,以便為香港的科技行業儲備更多的人才庫,為科技創新 產業的長遠發展做準備。 54 PISA results 2018: Latest rankings show Hong Kong down two places to fourth in reading and maths, remain ninth in science. (n.d.). Young Post. https://www.scmp.com/yp/discover/news/hong-kong/article/3069444/pisa-results-2018latest-rankings-show-hong-kong-down 55 The Standard. (n.d.). HK students falling behind. https://www.thestandard.com.hk/section-news/fc/4/214561/HKstudents-falling-behind 56 團結香港基金 (2020年4月17日) ,港生科技落後 強化應用教育,https://www.ourhkfoundation.org.hk/en/insight/1264/ education-and-youth/%E6%B8%AF%E7%94%9F%E7%A7%91%E6%8A%80%E8%90%BD%E5%BE%8C-%E5%BC%B7 %E5%8C%96%E6%87%89%E7%94%A8%E6%95%99%E8%82%B2 3 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挑戰

23 3 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挑戰 57 Hong Kong SAR Government. (2018). Hong Kong 2030+. Hong Kong 2030+. https://www.hk2030plus.hk/document/ Consolidated%20Land%20Requirement%20and%20Supply%20Analysis_Eng.pdf 58 https://www.joneslanglasalle.com.cn/en/newsroom/hong-kongs-central-tops-list-of-worlds-most-expensive-officemarkets 59 Empowering Innovation in Hong Kong. (2019). Deloitte. https://www2.deloitte.com/content/dam/Deloitte/cn/Documents/ technology-media-telecommunications/tf/deloitte-cn-tmt-tf20-hongkong-2019-report-en-191107.pdf 3.2 基建:土地供應不足、創新發展的機會成本相對較高 3.2.1 土地供應不足:隨著租金不斷上漲,某些需要土地和基礎設施資源的科技創新產業 以及物流/倉儲行業將無法支撐其在香港的營運。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在《香港 2030+》中預測,總體而言,經濟用地的長期需求將達到 457 公頃,包括市場驅動 (200 公頃)和非市場驅動(257 公頃)對經濟土地/空間的需求。然而,土地的供 應量僅為 200 公頃左右57。這可能會引起巨大的後果,因為經濟用地的短缺會危害企 業發展,產業更新的投資機會,並會阻礙香港向創新型經濟轉型。具體而言,由於經 濟活動用地的明顯短缺,目前的高租金和高價格狀況預計在長線而言將惡化並進一步 削弱香港的競爭力。由於經濟用地持續短缺和高昂的營運成本,通常需要廉價辦公和 生產空間的新興行業,尤其是創新技術和初創企業,可能無法在香港全面發展。這會 損害香港經濟的結構轉型,並對社會流動性和青年人的就業機會產生負面影響。 3.2.2 創新發展的機會成本相對高:伴隨著房地產發展和金融服務的蓬勃發展,令辦公室租 金、薪金、服務費用和其他相關資源支出更高,對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的參與者構成了 巨大的挑戰。例如,香港是高級辦公室連續第四年租金最高的城市58,比紐約中城貴 60%,比倫敦西區貴 75%。根據德勤(Deloitte)進行的研究59,74% 的企業主管認為 高成本是在香港開展新業務的最大挑戰。與中國內地便利、低成本的運輸相比,在香 港開展業務的成本仍然很高。一種值得注意的行業模式是,大多數研發公司只會將其 銷售和傳訊辦事處設在香港,而將其研究,測試和製造設施轉移到附近的經濟體,以 享有節省成本的顯著優勢。例如,香港現在是全球第二大生物技術融資中心,但由於 在香港新興技術的開發成本較高,在德勤的報告中只有 15% 的受訪者認為香港的生物 科技生態系統是初創企業的理想創新之地。

24 3.3 文化:私人市場發展科技創新的動力不足 3.3.1 私人市場發展科技創新的動力不足:私營機構對創新的支援是加速科技發展的基本因 素之一。但是香港的研究成果主要由大學等機構主導,而由行業主導的研發卻很少。 調查結果顯示,在香港、新加坡、北京、深圳和東京等 10 個地區同行中,香港在私 人資金60、人才和試點測試的可用性方面排名倒數第二,而在衡量亞洲創業環境的良 好程度的初創企業指數中排名第九。同樣,根據 Microsoft-IDC 進行的研究,香港只 有 55% 的業務決策者將創新視為提高商業韌性的「必要」條件61。香港的企業一直對 增長和發展充滿興趣,可惜私營企業追求跨行業創新的動力卻很弱。更糟糕的是,在 2019 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的影響下,幾乎一半的企業(48%)預測其商業 模式將在五年時間內失去競爭力62。阿裡巴巴創業者基金的香港投資計畫設立了一個 10 億港元的基金,用於投資有前途的本地初創企業。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開始,亦反 映香港實在具備潛力發展科技創新產業。政府應重新評估並考慮如何為私人企業提供 更大的誘因來推動香港的科技創新產業文化。 3 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挑戰 60 Deng, I. (2018, December 17). Hong Kong start-UPS stymied by lack of innovation culture, survey find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https://www.scmp.com/tech/start-ups/article/2178313/hong-kong-needs-cultural-change-if-its-catch-regional-tech-peers 61 Asia News Center. (2020, September 10). A culture of innovation fuels business resilience and economic recovery. https://news.microsoft.com/apac/2020/09/10/a-culture-of-innovation-fuels-business-resilience-and-economic-recovery/ 62 Building Hong Kong as a global innovation hub – China business knowledge. (2020, September 2). China Business Knowledge. https://cbk.bschool.cuhk.edu.hk/building-hong-kong-as-a-global-innovation-hub/

25 3.4 社會:對科技創新採取保守態度、社會生活問題、政 治混亂及經濟衰退 3.4.1 對科技創新採取保守態度:香港擁有健全的金融體系,自由開放的經濟體系,健全的 法律體系以及資本和資訊的自由流通,這些都是香港公認的優勢。根據大學教育資助 委員會報告的資料,在過去三年中,學習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學科的 本科生人數一直占總數的 30% 左右,如果加上研究生(碩士或哲學博士)的數字,則 在 2018-2019 學年約有 55% 是 STEM 學生63。這些數字代表了本地學術機構為科技創 新產業提供的人才儲備。然而,主要的問題是,STEM 科目的畢業生在畢業後未必會 從事相關領域的工作。除了上文提到的香港研發行業的困境和不協調發展外,本地畢 業生通常認為,與其他強大的經濟支柱產業相比,從事科學技術領域工作的就業機會 少且財務保障低。由於社會普遍厭惡風險,再加上前沿領域的人才體系不完善,香港 畢業生在擇業時比較集中于金融服務、房地產或與貿易有關的領域。父母的期望和高 昂的生活成本往往會促使潛在學生創業者流向有一定收入保障的職業,例如銀行業或 醫藥業。這促使香港的 STEM 畢業生抱持保守的心態,有工程學和科學訓練背景的優 秀學生更傾向于申請銀行、法律專業服務和管理工作。由於香港現時的科技創新產業 未能吸引本地畢業生以建立香港的人才儲備和創新生態系統,因此渴望在科學和技術 領域工作的人會在香港以外的地方尋求職業機會。 3.4.2 社會生活問題:根據《2019 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64,有 501,900 人(超過 154,200 戶家庭)組成了香港的在職貧窮人口。隨著香港貧窮人口的增加,本地人才更傾向 於接受銀行和金融業等高薪工作以改善生活,而不是與其興趣相匹配的科技及創新工 作。此外,有部分科技及創新行業因其高技術的特質而要求求職者要先獲得碩士學位 甚至博士學位。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將需承擔更高的學習和生活費用,有可能會因 此而最終放棄了從事科技和創新職業的機會。儘管政府設立了持續教育基金,但多年 來香港的持續教育參與率一直相對較低。根據政府統計處 2018 年進行的一項調查, 在 3,689,100 名從事經濟活動的人中,只有 20.4% 的人在統計前的 12 個月內參加了 由雇主安排及/或自行參加與工作有關的培訓/再培訓課程65。隨著社會經濟問題因應 2019 新型冠狀病毒病的影響而危機四伏,這將在政府管治方面造成更多的不穩定因 素,並影響科技創新產業政策的協調和落實的成效。 3 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挑戰 63 Revitalizing Hong Kong Economy. (2019). PwC HK: PricewaterhouseCoopers Hong Kong. https://www.pwchk.com/en/ tax/publications/revitalising-hong-kong-economy_en.pdf 64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2019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https://www.povertyrelief.gov.hk/chi/pdf/Hong_Kong_Poverty_Situation_ Report_2019.pdf 65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培育本地人才,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 chinese/1920rb03-nurturing-of-local-talent-20200601-c.pdf

26 3.4.3 政治混亂及經濟衰退:從 2019 年 6 月開始,一系列的抗議活動和社會動盪導致衝突和 暴力奪走了全球對香港的大部分關注,這導致嚴重的經濟衰退並阻礙了工業活動。由 於社會事件,零售、餐飲和旅遊業等某些支柱產業受到了嚴重打擊。各種過去曾在香 港舉行並非常成功的大型專案被推遲或取消,包括國慶煙花匯演、香港網球公開賽、 香港美酒佳餚巡禮和電動方程式香港大獎賽等。緊隨其後的是 2019 新型冠狀病毒病 的全球爆發,2020 年關口的關閉以及外部的不確定性,令香港經濟在 2020 年第三季 度同前一年相比下降了 3.4%66,使經濟衰退連續第五個季度出現。這不僅為初創企業 在香港開展業務帶來困難,同時亦影響行業領導者和企業集團的業務。由香港生產力 局(HKPC)於 2020 年 9 月編制,由渣打銀行(香港)贊助的渣打香港中小型企業領 先業務指數在 2020 第四季度跌至 31.4,這是自該指數於 2012 年第三季度首次發佈以 來的歷史最低水準67。儘管政府從 2020 年第二季度開始推出三輪 225 億港元的經濟刺 激基金,以緩解企業營運苦況,減低大規模失業和衰退的風險,但香港的經濟並未顯 示出任何積極跡象,無論企業或市民皆著眼關注降低營運和生活成本。鑒於政治及經 濟環境的艱難狀況,香港更需努力開發科技創新產業這個新的經濟增長領域,並營造 友好的創新環境,讓社會能重拾新的動力。 3 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挑戰 66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nd its major components, Hong Kong Economic Situation. (n.d.). Hong Kong SAR Government. https://www.hkeconomy.gov.hk/en/situation/development/index. 67 HK small businesses struggle amid social unrest. (n.d.). chinadailyhk. https://www.chinadailyhk.com/ articles/246/212/67/1571939419508.htmlo

27 3 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挑戰

28 青年震盪 與 青年危機 第四章

29 4.1 千禧世代:成長中的中流砥柱 4.1.1 從 1981 年至 2000 年出生(即現年 20 至 40 歲左右)的千禧世代已經成為地球上最大 的人口分佈群體,在世界總人口中每三個人就有一個屬於千禧世代68。因應千禧世 代擁有獨特的社會、政治及技術背景,以及千禧世代將會帶來的改變,「青年震盪」 (Youthquake)成為牛津詞典 2017 年的年度詞語69。所謂「青年震盪」,指的是「由 青年人的行動或影響所帶來的重要文化、政治及社會改變」。 4.1.2 平均經濟價值(Average Economic Value(AEV))是一種經濟能力度量,是指以美 元表示的,存放在金融機構中的存款和未償債務兩者的總值70。圖 4.1 列出了對部份 亞洲、美洲和歐洲經濟體的調查結果。整體而言,相對於橫跨所有年齡段的全部人口 的平均經濟價值,千禧世代的平均經濟價值已達到了 70%,這意味著他們已經是一個 有價值的群體。在香港,這個數字是 62%,低於世界平均水準。這個調查中唯有一個 經濟體,其千禧世代的平均經濟價值已超越全部人口的平均經濟價值的,就是中國內 地,達到 118.8%。這可能是由於中國內地在科技創新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及中國政府對 創新企業的大力支持所致。 4 青年震盪與青年危機 68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 (US Census Bureau) 2018 年 1 月的資料。 69 Oxford Dictionary (2017), “Word of the year 2017 is ….” 70 Rocky Scopelliti (2018) Youthquake 4.0: A Whole Generation and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Marshall Cavendish Business

30 圖 4.1 平均經濟價值 - 千禧世代 vs. 全部人口(美元) 4.1.3 圖 4.2 和圖 4.3 表明,從現在起到 2047 年,千禧世代(Millennials)將會取代 X 世代, 成為經濟活動的中堅力量。2047 年剛好是是香港當前「一國兩制」計畫的最後一年。 因此,本報告將對千禧世代給予更多關注。 圖4.2 TSYS 投資組合可盈利性模型, 2015 71 4 青年震盪與青年危機 71 ROLFE Alex, “Strategies and insight for banks looking to engage millennials”, Mobile Payments World, 2016-07-20, https://www.mobilepaymentsworld.com/strategies-insight-banks-looking-engage-millennials/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嬰兒潮世代 (Baby Boomers) 第一張銀行卡 (First Card) 未來利潤 (Future Profits) 頂峰利潤 (Peak Profits) 以往利潤 (Legacy Profits) X 世代 (Generation X) 千禧世代 (Millennials) 資料來源:TSYS Analytics 2015 年的 TSYS 模型中, 利潤類別與當今幾代人 幾乎完全一致:千禧世代 (Millennials) 是未來利潤 (Future Profits),X 世代 (Generation X),是頂峰利潤 (Peak Profits), 嬰兒潮世代 (Baby Boomers) 是以往利潤 (Legacy Profits)。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千禧世代 全部人口 資料來源:RFi Intelligence 澳洲 新加坡英國 美國 香港 法國 台灣 馬來西亞中國內地墨西哥印度 全球平均

RkJQdWJsaXNoZXIy NDk5N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