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5.2.3 創新無疑是針對舊有技術而言,每個領域的技術創新無可避免會對現存的生產技術及 規則帶來破壞,甚至毀滅性的影響。但是另一方面,新的技術,新的發明,也為經濟 帶來新的驅動力,創造從前並不存在的就業機會。故此,創新帶來的破壞也被稱為 創造性破壞。創造性破壞是「工業生產突變的過程,它不斷從內部革新原有的生產 模式,破壞舊有結構,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嶄新的生產方式108。」在熊彼特的增長框架 下,持續湧現的創新者不斷挑戰及破壞原有的生產方式,同時也開拓新的領域,注入 新的能量,造就多樣化的經濟增長可能性。技術創新標誌著破壞與創造並存。一些舊 有的工作機會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損害了一部份在職人士的利益,但另一方面,它 意味著更多新的工作機會和更高的經濟增長率109。至於技術創新帶來的工作機會是否 大於摧毀的,答案可以參考一項與美國相關的研究資料110。該資料顯示,一個社會如 果創造性破壞的比例越高,這個社會全民受教育程度的差別就越小。由於教育與社會 流動之間存在正向關連,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創造性破壞整體而言,可以增強社會流 動性111。 5.2.4 事實上,在技術水準處於「前沿」,換句話說更先進的地區,創新對生產率增長的促 進作用尤其明顯。香港作為一個處於先進發展水準的城市,香港政府有必要引入各種 有利的政策,促進技術創新,以增加社會流動性,並推動經濟增長。只有當香港社會 能讓下一代看見向上流動的希望,香港才有光明的未來112。 108 Schumpeter, Joseph A. (1942)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09 Aghion, Philippe and Akcigit, Ufuk and Howitt, Peter, (August 2015). The Schumpeterian Growth Paradigm Annual Review of Economics, Vol. 7, pp. 557-575, 2015,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2640070 or http://dx.doi. org/10.1146/annurev-economics-080614-115412 110 Aghion, P. & Antonin, C. (2018). Technical Progress and Growth since the Crisis. Revue de l’OFCE, 157(3), 65-66 . https://doi.org/10.3917/reof.157.0055 111 Chetty R., N. Hendren, P. Kline and E. Saez, ( 2014). “Where is the land of opportunity? The geography of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9(4): 1553-1623. 112 org/10.3917/reof.157.0055 5 社會向上流動
RkJQdWJsaXNoZXIy NDk5N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