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香港科技創新 推動社會向上流動

44 5.2.3 創新無疑是針對舊有技術而言,每個領域的技術創新無可避免會對現存的生產技術及 規則帶來破壞,甚至毀滅性的影響。但是另一方面,新的技術,新的發明,也為經濟 帶來新的驅動力,創造從前並不存在的就業機會。故此,創新帶來的破壞也被稱為 創造性破壞。創造性破壞是「工業生產突變的過程,它不斷從內部革新原有的生產 模式,破壞舊有結構,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嶄新的生產方式108。」在熊彼特的增長框架 下,持續湧現的創新者不斷挑戰及破壞原有的生產方式,同時也開拓新的領域,注入 新的能量,造就多樣化的經濟增長可能性。技術創新標誌著破壞與創造並存。一些舊 有的工作機會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損害了一部份在職人士的利益,但另一方面,它 意味著更多新的工作機會和更高的經濟增長率109。至於技術創新帶來的工作機會是否 大於摧毀的,答案可以參考一項與美國相關的研究資料110。該資料顯示,一個社會如 果創造性破壞的比例越高,這個社會全民受教育程度的差別就越小。由於教育與社會 流動之間存在正向關連,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創造性破壞整體而言,可以增強社會流 動性111。 5.2.4 事實上,在技術水準處於「前沿」,換句話說更先進的地區,創新對生產率增長的促 進作用尤其明顯。香港作為一個處於先進發展水準的城市,香港政府有必要引入各種 有利的政策,促進技術創新,以增加社會流動性,並推動經濟增長。只有當香港社會 能讓下一代看見向上流動的希望,香港才有光明的未來112。 108 Schumpeter, Joseph A. (1942)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09 Aghion, Philippe and Akcigit, Ufuk and Howitt, Peter, (August 2015). The Schumpeterian Growth Paradigm Annual Review of Economics, Vol. 7, pp. 557-575, 2015,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2640070 or http://dx.doi. org/10.1146/annurev-economics-080614-115412 110 Aghion, P. & Antonin, C. (2018). Technical Progress and Growth since the Crisis. Revue de l’OFCE, 157(3), 65-66 . https://doi.org/10.3917/reof.157.0055 111 Chetty R., N. Hendren, P. Kline and E. Saez, ( 2014). “Where is the land of opportunity? The geography of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9(4): 1553-1623. 112 org/10.3917/reof.157.0055 5 社會向上流動

RkJQdWJsaXNoZXIy NDk5N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