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蠟蟲分解聚乙烯(PE) 2017 年, 西 班 牙 科 學 家 Federica Bertocchini 和同事發表了一篇突破性的研究論 文,內容提及蠟蟲Galleria mellonella分解聚乙 烯(polyethylene / PE)的能力 [2]。作為業餘的 養蜂人,Bertocchini 發現這種經常在蜂巢出沒, 以蜂蠟為食物的害蟲似乎能夠嚼穿 Bertocchini 用來收集並棄置牠們的膠袋。被這個現象深深吸 引的 Bertocchini 決定進行有系統的研究探索把 蠟蟲應用於降解塑膠廢料的可能性。 為了證明蠟蟲並不只是把膠袋嚼碎,研究人 員把從蠟蟲抽取的唾液塗抹在PE薄膜上,結果 大部分PE在僅僅數小時內就已被分解,程度可 比把塑膠曝露在環境中以月或年計的侵蝕作用 [1]。於是問題來了:蠟蟲唾液到底是怎樣破壞塑 膠中較強的碳-碳鍵呢?這個仍被研究中的機制 可以歸類為酶催化作用 [1]。PE是一種塑膠聚合 物,基本上是一條長鏈碳氫化合物(圖一)。要開 始 PE 的降解,氧要被引進聚合物長鏈中形成羰基 (C=O)。一般這被認為是瓶頸位的第一步是由 光和熱這些非生物因子負責,但在蠟蟲唾液發現 的兩種氧化酶亦能催化這重要的一步。此外,蠟 蟲的腸道菌群亦似乎有參與 PE 的分解,當中不動 桿菌(Acinetobacter)屬被認為是推動反應的 主要細菌 [3]。 由細菌分解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 約莫在Bertocchini作出突破性發現的同 時,日本的科學家亦發現了細菌分解另一種塑膠 的能力 [4]。這種被稱為Ideonella sakaiensis 的細菌能分解膠樽的主要成分 — 聚對苯二甲酸 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 PET)。細菌會 製造兩種分別叫PET酶和MHET酶的消化酶分解聚合 物(圖二);前者拆解PET結構中的酯鍵,把聚合物分解 成單(2- 羥乙基)對苯二甲酸(mono(2-hydroxyethyl) terephthalic acid / MHET)單體,後者續把MHET分解 成對苯二甲酸(TPA)和乙二醇(EG)。進一步的代謝作用 使細菌能使用這些化合物作能量和碳來源。 圖一 PE 的化學結構 然而要有效分解現實的塑膠廢料,這些酶的穩定性和 效率還需要大大提升 — 這正是科學家Hal Alper正著手 解決的問題 [5]。他的團隊利用人工智能在酶資料庫裡尋 找可以加速 PET分解的最佳突變組合,結果透過把五個突 變引入野生型 PET 酶,他們創造出的 FAST-PET 酶在一 週內就幾乎把未經處理的PET回收製品完全分解,而且 還能在 30 ° C 至 50 ° C 和多個 pH 值間運作。此外,科學 家亦成功利用連接肽把 PET 酶和 MHET 酶連接起來,合 二為一的「超級酶」降解 PET 的速度是使用單一 PET 酶 的六倍 [6, 7]。這些策略都有望加速PET廢料的降解,使 我們離解決現實塑膠廢料的問題邁進了一步。 更有趣地,愛丁堡的科學家亦作出了另一個「美味」的 突破 [8]。他們發現了把PET回收製品轉化成雲呢拿主要 成分香草醛(vanillin)的酶催化途徑。當 PET 塑膠被分解 成 TPA 和 EG 後,他們在降解產物中加入經基因改造的大 圖二 PET 的降解途徑
RkJQdWJsaXNoZXIy NDk5N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