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代 變 奏—資訊科技改變商業世界面貎

124 這張廣告菜單可以作為篩選廣告商的工具,反過來,又可構成消費者方面的價格岐視基 礎。這種自我強化機制,一方的價格歧視強化了另一方的歧視,是雙邊市場的新特徵。 在自我強化機制下,不同消費者類型之間的廣告分配,本質上取決於廣告給消費者「厭 惡」的成本,與其帶給消費者的價值之比。 如果厭惡成本相對較高,則「不同版本 」的最佳銷售策略,是向高級類型消費者所展 示的廣告,少於向低級類型消費者顯示的廣告。相反,如果厭惡成本相對較低,那麼, 高類型消費者可能會比低類型消費者,看到更多的廣告。這種機制可以解釋為什麼一些 報章(例如《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推出了具有無限內容存取權、且附帶更多 廣告的付費版本。一個可能性原因,是報紙的廣告厭惡成本,往往比影片或音樂串流服 務更低,因為讀者可以輕鬆跳過廣告(有興趣詳閱研究結果的讀者,可參考筆者的論文 〈Two-Sided Price Discrimination by Media Platforms 〉)。 網絡營銷策略與時並進 從目前發展情況看,把廣告按目標客戶層進行差異化的配置,這種做法愈來愈普遍。 透過整合雙邊市場和二級價格岐視所形成的分析框架,發現媒體平台可以透過實行產品 的不同版本,在雙邊市場上實行價格歧視;此外,通過「雙邊價格歧視」理論,亦解釋 了為什麼 YouTube、Instagram、Spotify、愛奇藝等傳統純廣告平台,採用「不同版 本」策略,甚至原本免費的 Facebook 開始在歐洲推出免廣告的付費版本,允許消費者 為更少的廣告版本付費,其實是有意義的。此外,這理論也解釋了為什麼 Netflix 等原本 純訂閱平台,開始引入帶有廣告的基本版本,來冒險實施「不同版本」,其策略也有其 合理性。 當下,以互聯網為典型代表的數字經濟,除了有助推動經濟發展與成長外,也不斷衝擊 傳統產業的生態系統,而網絡營銷策略也必須與時並進! [後文簡介]:下篇文章〈易腐貨變堆填垃圾 轉運有效減少浪費〉,分析消費者在超市購 物,通常會選購「最佳食用日期」最遠日子的貨品;最接近「最佳食用日期」的貨品, 往往遭下架並最終成為堆填垃圾,造成巨大浪費。作者的研究分析指出,通過「轉運」 (Transshipment)手段,可以有效解決這個浪費問題。 3 科技與數碼營銷

RkJQdWJsaXNoZXIy NDk5N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