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代 變 奏—資訊科技改變商業世界面貎

148 4 挑戰與應變 然而,這方面的研究仍需解答兩個問題。 首先,目前尚不清楚二元體中傳輸的是哪種類 型知識內容,以及這是否對催化創造力有影響。因此,理解為什麼某些二元互動,較其 他二元互動更有可能傳播某些類型的知識,並從中激發出創造力,這一點非常重要。筆 者的研究不僅強調二元作為重要的分析單位,而且還強調二元層面的關係因素,是催化 創造力的關鍵促進因素。事實上,一種類型的知識可能會激發接收者的創造力,但另一 種則可能不會。 其次,由於目前的研究隱含地假設獲取合作夥伴的知識,將促進接受者的創造力,因 此,二元知識轉移,以及創造力催化究竟如何發生?還是需要窮根問底去找出答案。 顯性與隱性知識有別 筆者對此進行細緻的研究,理由是,儘管二元互動可以提供特定知識的獲取,但這並不 能百份百保證這些知識,一定有利於接受者生成創造力。此外,關於社交網絡中代理的 概念和審查工作還強調,心理因素對於個人(此處指接收者)充分獲得社交網絡的好處 非常重要,並提出將網絡和心理觀點相結合。具體地說,對於接收者來說,要發現二元 夥伴的知識能夠促進生成創造力,接收者必須積極考慮和處理這些知識。這一要求強 調,讓接受者從二元互動中獲得創造性收益,關鍵並不是與二元合作夥伴的接觸本身, 而是接受者是否充分接受知識並能夠積極有效地處理它。從這個意義上說,接收者對其 每個二元夥伴的接受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具體取決於所接收知識的內容和特定二元關係 的緊密程度。 要解決上述問題,筆者調查了接受者是否、如何以及何時從二元合作夥伴那裡獲得的知 識中,並從中獲得創造性好處。筆者採用知識管理理論中已建立的「顯性—隱性知識」 分類法,來區分不同類型的知識接收。 必須說明一下,「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是可以用正式和系統的語言闡明、 編碼和表達的客觀知識(例如文檔、報告和模型)。相比之下,「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是指通常針對具體情境的主觀知識(例如個人經歷、信仰、專業見解和專 業知識),不容易將之形式化、表達、溝通和同化,並且需要進一步進行思想消化。

RkJQdWJsaXNoZXIy NDk5N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