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代 變 奏—資訊科技改變商業世界面貎

33 1 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 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廣泛環境破壞,可追溯到排放二氧化碳所導致的溫室效應。大氣層的 二氧化碳濃度,從 1750 年工業革命開端時的百萬分之 280,升至 2019 年的百萬分之 415,大幅躍升 45%。溫室效應的成因,主要由燃煤、石油及天然氣等石化燃料所致。 《巴黎協定》的簽約國家已日以繼夜加緊研發,務求透過採用綠色(低碳能源)科技, 在2050年前達致碳中和目標(即淨零碳排放),遏止全球暖化危機。 市場之手難解決問題 環境污染持續不止,反映依賴市場之手是無法妥善應對問題。以傳統角度處理此類市場 失效的方法,往往是依賴政府透過法規和徵稅來扭轉局面。但歸根究柢,二氧化碳排放 一類的問題,需要由全球各國政府齊心協力,共同解決困局。由於綠色科技開發成本高 昂,而各國经济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並且負責生產鏈上的不同崗位,坐享其成的誘因 極大,因此有效解決問題存在巨大挑戰。大部分工業國家均承諾在 2050 年前把淨排放 量減至零,而全球碳排放量最高的中國,最近亦承諾在 2060 年實現同等目標,但碳排 量僅次其後的美國,則對《巴黎協定》搖擺不定,並未就實現碳中和許下諾言。 在近年投資者都很重視 ESG 的趨勢下,減排的任務,很多可落在企業管理層手上。他們 之中,部分人還是認真看待環境議題,即使綠色科技成本較高,並可能帶來短期虧損, 但仍自發採用。相信不少企業高管逐漸明白到,綠色科技將成未來主宰,也意識到針對 碳排放的罰處制度勢在必行,因而許多公司仍願意進行綠色的投資。 金融機構具推動綠色科技優勢 照目前發展情況看,金融機構推進綠色科技的角色日益重要。保險公司在環境災難下首 當其衝,而管理互惠基金和對沖基金等產品的投資公司,亦持有為數不少的「擱淺資 產」(stranded asset),在日後監管規例或因環保因素而有變時,或將易招損失。事實 上,金融機構坐擁推動綠色科技的優勢,原因是當中不少高級管理人員均同時身為製造 業公司的董事,可直接作出綠色投資決策,並確保其承擔社會責任。由於資金往往是企 業轉用綠色科技的重要誘因,因此綠色債券和貸款的市場佔有率縱然尚低,但近年在固 定收益資產一級市場,已炙手可熱。

RkJQdWJsaXNoZXIy NDk5N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