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2 科技與商業應用 我們利用 2011 年至 2015 年間,標準普爾 500 指數成份股公司的財報電話會議的文本 數據,發現「迴避」和「思想欠流暢」的答話,都能顯著預測企業未來的绩效,特别 是「迴避」行為,更能引起股價短期下滑(讀者可參考我們的研究論文—Listening Between the Lines? Decipher Earnings Calls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換言之, 我們把人工智能技術和資產定價結合起來,筆者相信,由於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 這一方向可能會產生很大影響。 在香港市場,我們同樣可以利用 AI 這種算法技術,對企業的未來收益進行評估,推斷其 股票價值。 把握微言大義取得先機 無可否認,在金融領域,業界目前積極希望能夠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取得商業先機,在 對手之前採取行為。過去,美國著名的對沖基金 BIA,就曾僱用前中央情報局的僱員, 利用他們的精明判断和敏銳觸覺,去分析企業高管在電話會議上談話的語氣和應對方 式,以及他們在接電視訪問時,說話的姿態是否自然、思维是否顺畅、有沒有弄虛作假 的掩飾意圖,以作為判斷公司高層的企業治理和公司未來績效表現的參考。 誠然,人類能夠從在線的談話或對談之間,推斷出對方講話的隱含信息或「真意」,這 些信息有時是說話者無意之中暴露出來。可以說,能夠辨別對話中的「微妙之處」或 「弦外之音」,被視為人類的一種獨特技能,是機器難以模仿的智能。然而,隨著新技術 革命的出現和突破,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而 BIA 僱用前中央情報局僱員,通過人類 說話的語氣和表达方式,進行「測謊」,顯然不是「無的放矢」,而有其推論的根據。 UT斯達康個案啟示 記得 BIA 有一個為人津津樂道的檢測。在分析了 2005 年 8 月 2 日 UT 斯達康 (UTStarcom)財報電話會議後,BIA 將 UT 斯達康第二季度電話會議,列為「中等高度 關注」,並強調其企業高管的交流對話,有「避免提供信息」......「顯示潛在的擔憂」的 傾向,因而向其客戶作出警示,指出 UT 斯達康高管迴避回答問題,從而懷疑並推斷該 公司第三季度業績欠佳。
RkJQdWJsaXNoZXIy NDk5N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