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代 變 奏—資訊科技改變商業世界面貎

73 2 科技與商業應用 對缺乏政府監管不放心 不過,是否每一家商業機構的每一項業務都需要上述這些交易特性?答案是「不一定」。 因此,當大家興高采烈對區塊鏈技術充滿暇想時,我們也須注意到,區塊鏈歸根究柢只 不個是一種技術,這技術有其應用好處,但不一定適合每家商業機構或業務。筆者曾參 加過一些論壇和跟業界討論過,有業界人士表示,對於缺乏政府的監管,他們始終有點 不放心。譬如,比特幣就是一個例子,由於比特幣 沒有一個發行機構,即使政府想監 管,也不得要領,這個沒有第三方監管的市場 運行秩序,予人有不規範的擔心。 對於比特幣的發行,是透過個體或團體進行「挖礦」而增量,簡單來說,其實是在「礦 池」上通過運行複雜程序算法而得出來。可以說,比特幣整體的設計,「挖礦」的目的, 就是為了製造區塊。基於交易訊息紀錄在區塊之上,只有新的區塊,才可增加新的交 易,而區塊與區塊便可形成一條能無限制伸延的鏈條。據筆者所 知,由 2009 年迄今, 比特幣已建立共四十多萬個區塊。 至於比特幣設計的區塊容量為 1「百萬位元組」(1 megabyte‧MB),當達到 1 MB,就 產生一個區塊出來。由於比特幣愈來愈流行,交易也愈來愈多,漸漸發覺容量 1 MB 並 不足夠,所以衍生出激烈的討論,究竟是否需要更改當初的設計,把區塊的容量增大。 擴容爭議致比特幣「分裂」 囿於原有區塊 1 MB 的容量限制了交易速度, 因而在比特幣礦池之間,有提出不 同的解 決方案,包括有建議 1 MB 容量不變,但可在這個 1 MB 容量區塊上,增加一個 3 MB 的「隔離見証」區塊(Segregated Witness,簡稱為 SegWit),亦即不 是把區塊容量 (block‐size)變大,而是把區塊的「載量」(block‐weight)增加。就好像香港的電 車,過去當交通繁忙時,在電車之後加上一列「拖車」。這增加載量的「隔離見証」區 塊,把交易的細節,如交易金額、認證資料等分開來處理, 從而提升原有 1 MB 區塊可 以盛載的交易數量。 但是,亦有不同的解決方案建議,包括要求直接把容量擴大到 8 MB,並拒絶執 行「隔離 見証」(SegWit)。兩個陣營意見不合,提倡直接把容量擴大的陣營在 2017 年 8 月 1 日 起透過硬分支(hard fork)另起爐灶,形成另一個數位加密貨幣 Bitcoin Cash(BCC), 令比特幣形成「分裂」之勢。幾日之內,BCC 已成為市值第三大的加密貨幣,後續發 展,須拭目以待。

RkJQdWJsaXNoZXIy NDk5N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