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代 變 奏—資訊科技改變商業世界面貎

1 踏進 21 世紀後,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IT)已成為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 的重要力量。從個人生活到全球經濟,資訊科技的影響可謂無遠弗屆。從互聯網普及、 智能設備廣泛應用,到數據處理技術突飛猛進,使信息的傳播與處理,無論是速度與數 量,均屬前所未見。據國際數據公司(IDC)於 2024 年 10 月發布報告的預測,到 2028 年全球數據量(Global DataSphere)將增長至 393.8 ZB,相比 2018 年增長了 9.8 倍。 從 2024 到 2028 五年間,生成的數據量將至少是過去 10 年生成的 2.2 倍,約為過去 5 年生成數據總量的 2.9 倍。這種爆炸式增長,不僅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也徹底重塑商 業世界的運作面貎。 資訊科技的發展並不限於技術層面,更深刻影響到社會結構和經濟形態。例如,電子商 務崛起,使傳統零售業面臨巨大挑戰;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正重塑金融行業;而物聯網 (IoT)則使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成為現實。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作為資訊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正以加速發 展之勢,在商業世界發揮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可以說,AI 技術的應用範圍愈趨廣泛,從 自動化生產到客戶服務、從數據分析到風險管理,幾乎涵蓋了商業運作的各個環節。 在製造業領域,AI 驅動的自動化系統,正在取代傳統的人工操作,既提升了生產效率, 也降低了成本。AI 在數據分析方面的能力,也為企業提供了強大的決策支持。通過機器 學習算法,企業能夠從海量數據中,提取有價值的洞察,從而優化業務流程、預測市場 趨勢並制定更精準的發展戰略。 在客戶服務方面,AI 技術也發揮愈來愈重要作用。聊天機器人與虛擬助理(virtual assistant),能夠 24 小時不間斷地為客戶提供支持,可全年無休,例如,虛擬助理可協 助銀行處理客戶的賬戶查詢、辦理簡單業務,甚至提供理財建議,這種個性化的服務, 不僅提升了客戶體驗,還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 序 言 譚嘉因教授 許佳龍教授

2 在數碼營銷方面,隨着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傳統營銷方式正漸被數碼化手段所取 代。AI 技術的引入,使數碼營銷取得更精準和高效的成果。AI 算法還可以分析用戶的網 上瀏覽歷史、社交媒體行為和購買記錄,從而能夠精準地推送廣告。精準的投放,不僅 提高了廣告的轉化率,亦降低了企業的營銷成本。 通過分析用戶的歷史數據,AI 還可以預測客戶的未來行為,從而協助企業制定更有針對 性的營銷策略。例如,電商平台可以利用 AI 技術,預測哪些客戶最有可能購買某種產 品,並向他們發送個性化的促銷信息。這種預測性營銷,不僅有助提高銷售額,亦有利 增強客戶的忠誠度。 當然,資訊科技雖然為商業世界帶來巨大機遇,但也帶來了一系列挑戰。隨着數據成 為商業運作的核心資源,使數據隱私和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近年,多宗大規模數據 洩露事件,引發了公眾對數據安全的擔憂。例如,2018 年 Facebook 的 Cambridge Analytica 事件,充份暴露了數據濫用的風險。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各國政府正在加強數 據保護立法,例如,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而企業也需要採取更嚴格 的安全措施,保護用戶數據的隱私和安全。 另一方面,AI 和自動化技術的普及,也改變就業市場的結構。一些重複性高的工作 崗位,正在被機器取代,導致部分勞動者面臨失業風險。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於 2025 年 1 月發布的《2025 年未來就業報告》(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5)估計,到 2030 年共創造出 1.7 億個新工作崗位;與此同時,現時的 9200 萬個就業崗位將告消失,遭受淘汰。雖然工作崗位仍有 7800 萬個淨增長,但增減 之間所造成的工作技能變化,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勞動個體受到的衝擊,以至僱主面 對的挑戰,顯然需要有所應對準備。 《時代變奏 — 資訊科技改變商業世界面貌》一書,是把科大商學院各教授過去在《信 報財經新聞》及《香港經濟日報》發表的文章輯錄結集,個別文章作者也作了最新修訂, 並以電子書的形式出版,為非賣品。全書共四章,第一章:科技與社會發展;第二章: 科技與商業應用;第三章:科技與數碼營銷;第四章:挑戰與應變。作者在書內所的討 論和分析,折射出當前資訊科技改變商業世界面貎的各個方面。 值得一提,作者在教學和研究之餘,還以社會共享的精神,同報章讀者和公眾分享其學 術睿智,以及對社會事務的見解,為社會發展和培育社會人才作出貢獻,實屬難能,是 以筆者樂為之序。 譚嘉因、許佳龍謹識 2025 年 8 月

3 于漫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資訊、商業及營運學系教授 王靜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資訊、商業及營運學系副教授 石梓君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市場學系副教授 李家濤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管理學系講座教授;利國偉商學教授 汪詩蘅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會計學系副教授 林松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管理學系副教授 范林瑩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市場學系助理教授 作 者 簡 介(按姓氏筆劃序)

4 徐岩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資訊、商業及營運學系教授 許佳龍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署理院長、艾禮文家族商學教授, 以及資訊、商業及營運學系講座教授 許達鈞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資訊、商業及營運學系副教授 張處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金融學系講座教授 陳啟慧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市場學系助理教授 陳展輝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金融學系副教授 陳彥臻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資訊、商業及營運學系副理教授 黃昊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會計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作者簡介

5 楊毅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資訊、商業及營運學系副教授 劉佳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市場學系副教授 鄭悅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會計學系副教授 黎擎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資訊、商業及營運學系教授 臧蘊智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會計學系副教授 譚嘉因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行政]; 工商管理學院資訊、商業及營運學系講座教授 龔亞平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管理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 作者簡介

6 序 言 作者簡介 第一章 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 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路向(譚嘉因) 香港邁向金融科技中心 優化四大生態系統(譚嘉因) 發展科技創新 推動社會向上流動(徐岩) 創新是發展動力 人才為根本資源(李家濤) 促進合規科技 優化香港金融優勢(科大工商管理學院金融科技研究小組) 綠色金融大勢所趨 業界學界攜手推動(張處) 發展河套區 吸引海外科企進駐香港(徐岩) 第二章 科技與商業應用 開放「應用程式介面」 助發掘新商機(許佳龍) 高管盈利對錯預測 蘊含未來測準信息(鄭悅) 分析師信息分享 盈利預測更精準(黃昊、臧蘊智) 企業高管答問縱閃避 AI 破解財報玄機(陳彥臻) AI 具解釋力演算法締造無限商機(楊毅) AI 多領域應用創新與局限(陳彥臻) 區塊鏈應用商機不容錯過(譚嘉因) 認識區塊鏈可知比特幣真面目(許佳龍) 以太坊造就智能合約登場(許佳龍) 加密貨幣藏在企業之財務風險(黃昊) 得益區塊鏈技術 元宇宙蓄勢待發(黃昊) 個人私隱暴露無遺 成元宇宙發展陷阱(黃昊) 眾包競賽徵集創意 展示範例弊端顯著(許達鈞) 從支持者認捐動機看眾籌成功關鍵(王靜) 1 3 8 9 14 18 24 28 32 36 40 41 45 48 51 55 59 63 68 72 76 80 84 88 92 目 錄

7 96 97 101 104 107 111 115 118 122 125 128 132 133 137 142 147 151 154 158 162 166 第三章 科技與數碼營銷 AI 精確瞄準潛在目標客戶(楊毅) 三大數據分析法 提升營銷效率(劉佳) 擁擠環境促銷 利弊效果互見(范林瑩) 跨渠道協調廣告 增「瞬間營銷」效用(劉佳) 利用搜索引擎數據 制訂有效數字廣告策略(劉佳) 網購貨品質量 「退貨險」說出真相(于漫) 免費增值收效 低端產品不宜零價(石梓君) 付費不看廣告與雙邊價格岐視(林松) 易腐貨變堆填垃圾 轉運有效減少浪費(黎擎) 望子成龍 會選購甚麼教育產品?(陳啟慧) 第四章 挑戰與應變 保險科技壯大發展 吸才留才至為關鍵(科大工商管理學院金融科技研小組) 如何避免企業資訊系統計劃功敗垂成(譚嘉因) 紓解創科人才荒 吸才育才雙管齊下(徐岩) 通過知識傳遞 促進員工創造力(龔亞平) 資產定價與回報 智力資本作用關鍵(汪詩蘅) 商學攜手擷取科研機遇發揮各自所長(許佳龍) 借鑑各地經驗 培育緣色金融人才(科大工商管理學院綠色金融研究小組) 衍生金融產品對沖氣候變化風險(陳展輝) 推進綠色金融 建技能框架及專業認証(科大工商管理學院綠色金融研究小組)

8 第一章 科技創新 與 社會發展

9 [本文摘要]:扼要分析了人才在香港推動發展創新科技的重要性。作者以新加 坡和以色列為例,說明該兩國如何建立起「人才庫」,並指出在國家推出研究 項目的初始階段時,不一定需要立即有具體產品做出來,關鍵是能夠把這個項 目中的一些技術問題加以解決,首先克服了技術瓶頸,並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 助力下,一步一步成功推進和落實項目,最終形成一個推動創新科技發展的優 質生態圈。 創新及科技局在 2015 年 11 月成立,冀科技和創新能夠為香港發展注入新動力。筆者於 本文扼要探討過去香港資訊科技發展相對緩慢不前的問題,並分析新加坡和以色列的成 功經驗,冀香港能從中得到啟發,找到一條清晰發展道路。 據職業訓練局每兩年所做的人力調查報告,全港資訊科技(IT)從業人員在 1992 至 2012 年都有顯著增長。然而,光看從業人口的增加,其實並沒有看到發展全貎。因為資 訊科技有很多不同的工種,有些是服務性質,譬如替客人開設流動電話或互聯網戶口, 又或是營業支援及維修等。這方面的從業人數由 1992 年約 3000 人,到 2012 年增長了 差不多4 倍(圖一)。不過,技術含量重的從業人員,例如系統程式開發等人數,則呈現 下跌趨勢,且跌後就沒有重新增長;而從事資訊科技管理工作的人數基本亦沒有增加 (圖二及圖三)。 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路向 譚嘉因 1 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

10 1 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

11 欠缺技術型創新 據此得出的結論是,在香港,於過去這個發展階段,從事資訊科技的就業人口偏向以銷 售、支援及售後服務為主;而開發資訊科技產品方面,不僅沒有增長,反而退步了。從 技術含量高的從業員人數萎縮,足以說明了這一點。換言之,香港資訊科技業的發展是 支援性的,而非技術型創新。 原因之一,筆者相信與香港的經濟結構相關,因為本港經濟很大程度依賴房地產、金融 以至零售業。當然,這些行業也需要資訊科技來協助業務發展,但所需要的,恰恰主要 就是那些支援性質的服務。顯而易見,在資訊科技產業上,如開發高端技術產品方面, 香港是落後的。 筆者於 2015 年 10 月 27 日出席《走出 IT 人才荒》的研討會時,在會上與大家就 IT 人才 荒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一方面,很多企業訴說聘請不到人才;另一方面,IT 從業員又 覺得沒有前途,對發展前景感到悲觀。事實上,IT 是所有產品創新的核心組成部分。企 業找不到人才時,如何能夠進行創新?這個問題,是政府致力推動資訊科技創新和開發 新產品時,首先要面和要解決的問題。 目前,大學有向業界輸送人才。不過,當我們看到中學生對 IT 或電子工程的興趣,便發 現情況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以色列進步神速有因 除了受到本地產業結構約束外,為何香港的資訊科技業發展在過去這個階段進步極少? 鑑昔察今,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反過來參考那些資訊科技發展步履迅速,發展有 成的國家。其中,以色列和新加坡就是兩個最典型的例子。 先說以色列。該國於 1948 年宣布獨立。建國後,因巴勒斯坦問題與周邊國家多次作 戰,且受到阿拉伯國家的包圍,加上與巴勒斯坦人進行長期的武力衝突,國內經常受到 炸彈攻擊威脅。在如此不穩定形勢下,為什麼以色列的資訊科技發展反而進步神速? 當中主要原因,是以色列的一些產業結構與國防工業密切相關。事實上,以色列對內部 和外部的安全工作,牽涉國家存續及國家利益,這些工作非做不可,即使付出多大代價 亦在所不惜。 1 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

12 1 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 而當代國防工業牽涉的技術層面很高,這包括通訊、電子、材料及自動控制技術等。看 深一層,那些軍工生產部門或機構也不會製造了一個產品後就停止作業,而是不斷地生 產,且需要不斷提高科技含量的水平。 人才庫形成舉足輕重 在這種情況下,技術層面不斷有所進步,更重要的是,這樣能夠培育和積累人才,形成一 個人才庫。當工程人員開始參與一個項目時,在初始階段不一定需要立即有具體產品做 出來,關鍵是能夠把這個項目中的一些技術問題加以解決,成功推動項目進展和落實。 這些工程師呆在這個生產部門或機構一段時間後,不少跳出來自行創業,開設公司,把 自身的技能化為生產,賺取更多的回報。這些富有經驗的科技人才創業,較那些毫無經 驗、大學剛剛畢業的年青人創業,成功機會要高得多。 另一方面,那些軍工企業還有一條長長的供應鏈,包含不少需要相關上下游企業的技術或產 品供應,刺激源源不斷的供應需求。這樣一來,便慢慢形成了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 其他科技人才看在眼裡,也會受到刺激或啟發,伺機跳出來創業,自行經營。這些創業者 本身的經驗,絶非一個普通大學畢業生或者參加過一些商業計劃的新畢業生可比擬。 順帶一提,美國的科技為什麼能夠執世界牛耳?當然,美國有國防工業、一些國家級研 究機構,例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及大企業的 研發中心,當中包括產生數名諾貝爾得獎人的 AT&T Bell Lab 以及對現今電子產品有 深遠影響的 Xerox Palto Alto Lab 等。我的同事鄧青雲教授,大家所知的有機發光二極 體 (OLED)之父,就是在 Eastman Kodax Lab 發明 OLED 的。這些都是人才庫的發源 地。而香港偏偏就缺乏這些「為香港服務」並不追求短線成果,而是著眼更長遠、並以 香港及國家利益為圭臬的組織或機構。 有形之手扶助很重要 在科技發展和創新領域,起步時「有形之手」(政府之手)參與其中,是一個不能忽視 的因素;而且政府往往輔以一些「政策傾斜」來支援。 我們回顧其他亞洲「三小龍」的發展。南韓當年的強勢總統朴正熙時代,對大型科技企 業就予以大力扶助,對所制定的目標科技工業項目也有政策傾斜。在這些推動因素支援 下,最終造就了今天的三星、LG 等先進企業。

13 1 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 再看新加坡。新加坡的國土面積比香港還小,其隣國為馬來西亞,雙邊關係並非圓滿和諧, 加上國境無天險可守,國家的天然防衛力量很脆弱;而且連食水也需靠對方輸送,因而該 國發展「再造水」的技術便很出色;政府對這些項目發展,不僅鼓勵而且亦有政策支持。 在發展高新科技方面,政府的政策傾斜是不容忽視的因素;或者說,政府對這個行業起 步時起碼應作一些保護,直到其達到一個可以自行壯大的階段,而不能讓其「自生自 滅」。當然,如何處理不同持份者的要求、公眾利益等都是政府需要面對的問題。 香港電影業復興啟示 以香港影藝事業發展經驗看。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香港電影業非常蓬勃,當年邵氏 獲政府低價批出大片土地興建片場,並在這個基礎上不斷發展。及後,其旗下高層管理 人鄒文懷,利用他在邵氏長期工作的經驗另起爐灶,成立嘉禾影業公司,並發掘出李小 龍及成龍等巨星,使電影業一度大放異彩。 後來,在邵氏的基礎上,更衍生出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等企業。目前,不少 本港製作行業的電影導演和演員,都是從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出來的,並且成為了該行業 的支柱人才,對香港以至整個亞洲廣播領域都有重要的貢獻。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政策傾斜、人才庫形成及衍生外溢效應可推進行業的多樣化和壯 大,這個推動過程是一個產業發展成功的基礎。照目前情況看,我們應該嘗試發掘一些 具備高端技術元素、並與香港社會民生及經濟發展有莫大關係的項目,進而取得大部分 人共識,同意投入資源去全力發展,這才是上策。 所謂政策傾斜,可以參考其中一個較為極端的例子,即過去南韓為了發展工業,可以禁 止日本汽車進口,鼓勵使用國貨,以保護國內的工業發展、成長和壯大。當然,經濟學 者認為,這樣做並不妥當,因為此舉扭曲了市場的自我調節。 筆者同意,這的確是干預市場的舉措。但若要成功,則不得不採取一定程度的政策扶 助。究竟香港資訊科技的發展和創新何去何從,我們是時候進行集體反省和思考。 [後文簡介]:下篇文章〈邁向金融科技中心 優化四大生態系統〉,具體闡述和分析了香 港發展創新性的金融科技,必須在「監管」、「政府支援」、「商業環境」及「人才」這四 大領域,建構起一個有效的生態系統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推進健康的發展。這篇文章從 另一個角度,給〈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路向〉(刊本書第 14 頁)一文作出補充說明和進一 步深入分析。

14 [本文摘要]:金融科技作為一種顛覆性力量,足以改變企業和個人對金融產 品和服務的取態與行為。香港要發展成為金融科技中心,首先需要在「監管」、 「政府支援」、「商業環境」及「人才」這四大領域,投入足夠研發資源,建構 一個有效的生態系統推動發展。本文提出多項具體建議措施,去落實四大生態 系統建設,包括在政府支持發展的領域,通過公共資金提供財政支援;組織 一些活動計劃,鼓勵行業創新和創業;以及為金融科技行業提供獲取專家建 議、最新資訊和公共服務的機會等信息,實在地推動和落實香港成為國際金融 科技中心,最終可引領經濟成功升級轉型。 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日(2022 年 5 月 8 日)投票結束,參選人前政務司司長李家超當 選。他的競選綱領提出鞏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提升其優勢,發展香港成為創科中心,帶 動香港經濟轉型(〈競選綱領三〉)。競選期間,多個團體向特首競選辦公室遞交建議,提 出培育金融科技人才、推動香港金融科技發展。很顯然,通過「科技」對傳統金融行業的 產品和服務進行創新所形成的「金融科技」,成為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槓杆。 事實上,近年金融科技在全球範圍快速發展,向用戶提供便捷、全天候、低成本的金融 服務,已經達至全球市場規模,發展潛力很大。筆者聯同研究團隊對香港發展金融科技 的問題進行調研,日前完成一個報告—《香港邁向全球領先金融科技樞紐》(Hong Kong Towards A Leading Global Fintech Hub ‧ 下稱《報告》),結論顯示,香港有條件 和能力發展成為全球領先金融科技中心。 邁向金融科技中心 優化四大生態系統 譚嘉因 1 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

15 金融科技四大生態 可以說,金融科技是一種顛覆性的力量,它改變了企業和個人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態度 和行為。金融科技對全球經濟的貢獻性日益增長就說明了它的重要意義。香港作為領先 的國際金融中心,其實已具備許多要素,以確保其可作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地位。在 《報告》中,我們考察了其他七個經濟體—倫敦、紐約、三藩市、上海、新加坡、東 京和蘇黎世,這七個經濟體也是處於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領先地位。我們通過回顧它們 採取了哪些戰略、行動、也檢視了其「不行動」的政策,從中考察了這七個經濟體何以 能夠保持全球金融科技中比較領先地位,所謂「知己知彼」,讓香港可以借鏡應該採取 哪些步驟,去確保自身在全球領先的金融科技中心中的地位。 筆者寄望,在政府和監管機構的適當支持和領導下,金融科技可不僅加強香港作為國際 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同時為未來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關於發展金融科技,我們首先檢視金融科技的生態系統。很顯然,金融科技生態有四大 領域,包括一、監管;二、政府支援;三、商業環境;以及四、人才,這四大領域對金 融科技的長期發展舉足輕重。值得注意的是,這四大領域並非各自獨立,互不相干的, 四者之間有相互的影響作用,因為有些問題可能屬於四個領域中的一個或多個。此外, 四大領域都需要投入足夠的研發,以保持金融科技行業的創新和增長。 三項舉措促進 Fintech 發展 首先要檢視監管,倫敦和新加坡監管的相對靈活性,有助促成了這兩個經濟體的強勢地 位。倫敦於 2015 年提出金融科技監管「沙盒」機制,目的是強化英國作為歐洲金融科 技中心的地位。這個「沙盒」由准入標準、評估機制、風險管控等一系列操作工具組成 一套完整的運作模式和制度體制;而新加坡近年通過努力,積極簡化其先前複雜的監管 框架,並取得了長足進步。總體來看,我們所檢視的七個中心,都在整合和深化現有金 融科技活動行為的管理,並整合監管機構的職能,共同的政策目標是—精簡、降低監 管複雜性,以及在監管機構之間提高透明度。儘管蘇黎世沒有針對金融科技監管的具體 制度,但最近通過的金融市場法律,旨在把許可的要求「標準化」,並進一步加強金融 服務中的客戶保護。 目前,在國際上,金融穩定委員會(FSB)、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和國際保險監督 員協會(IAIS)等金融和經濟組織,已經為監管和監督金融科技相關活動的國家當局, 發佈了指引,參與國際組織不僅有助於培養良好的關係,還可以為當地經濟和企業創造 更多機會。 1 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

16 根據我們對所選定中心的研究,監管機構在制定監管政策之前,與金融科技利益持份者 接觸,並更多地回應其行業需求。這一點是我們期望看到的。雖然香港現時沒有明確針 對金融科技的法律監管框架,但金融科技業務的運營,無疑受到現行金融法律法規的約 束。香港的金融活動受到高度監管,其以披露為本的制度設計,確保金融科技公司提供 準確的資訊,幫助客戶對於產品、服務和個人電子身份掌握充足的訊息,從而作出決策。 第二,有關政府支援,總結我們的調研和觀察,除了監管政策,政府可以通過以下方式 促進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1)通過公共資金提供財政支援;(2)組織一些活動計劃鼓 勵行業創新和創業;(3)為金融科技行業提供獲取專家建議、最新資訊和公共服務的機 會。各國政府應定期評估本地、區域和全球金融科技的現狀,制定短期、中期和長期發 展計畫。 第三,營商環境方面,建立夥伴關係是金融科技行業的主要增長動力。如成熟參與者與 新進入者之間、金融科技與「生活品味」(lifestyle)行業之間,甚或競爭對手之間的合 作夥伴關係,往往是金融科技公司常用的商業策略。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公司和初創公 司若然能夠容易接觸到行業商會,並得到協助,並且能夠從中搭建立起公司發展的網絡 和夥伴合作,對於金融科技中心的成功至關重要。此外,定期舉行的大型活動和會議, 有助建立本地、區域和國際網路和發展機遇。在我們的研究中,最具活力的中心,是那 些在建立起本地和國際網路方面得到協調支援(coordinated support)的中心,反映從 事金融科技行業不能「單打獨鬥」。 人才供應須持續穩定 最後,關於人才方面,為了跟上金融科技對人才不斷增長的需求,全球金融科技中心 必須有穩定和可持續的技術人才供應,供應來源可從現有的勞動力選取、吸引海外 的技術人才,以及透過專上院校進行培育。政府可考量下述因素,去制定有效的人才 政策:1. 該行業現有合資格專業人員的數量;2. 本地和全球金融科技行業的招聘趨 勢;3. 吸引外國人才的有效措施;4. 現有市級或國家級人才培養專案的數量和類型; 5. 教育機構在制定質量培訓課程和計畫,以重新培訓現有工人方面所面對的挑戰; 6. 如何最好地培養下一代人才,為未來技術人才供應建立可持續的基礎。(參見附圖) 目前,各方都期待下一屆新政府能夠帶領香港經濟走出新冠「疫情困局」。候任特首強 調,除了要鞏固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提升香港的核心優勢,還須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創 科中心,而金融科技無疑是創科中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很清楚,香港發展成為國際 創科中心,能夠推動香港經濟升級轉型,成為經濟成長的有力新增長點。 1 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

17 [後文簡介]:下篇文章〈發展科技創新 推動社會向上流動〉,作者從社會流動的視閾指 出,推動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為香港年輕人提供向上流動機會,不僅有助增加年輕人的 收入,改善福利,同時也是確保社會秩序穩定運行的關鍵力量。此外,鼓勵海外大型科 技企業進駐香港,有助香港建立和完善本地創新生態系統。 1 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

18 [本文摘要]:作者提出以「產出思維」,即以重視資源投入後所落實的目標 和效果,作為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的導向思路,從而有效達致目標,並成為驅動 社會向上流動的力量,增加年輕人口群體的收入,穩定社會秩序運行。另一方 面,香港急需吸引海外大型科技企業來港成立研究中心,加速建立和完善香港 的創新生態系統,同時吸引本地大學畢業生進修研究院課程,並長遠解決全民 退休保障等社會問題,形成一個培養本地高級研究人才的良性環境,紓解創科 人才不足的固有困難,強化香港發展創新科技的動力。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競選和當選後都強調,冀能帶領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帶動香港經濟轉型,提升香港的競爭力,並帶動政府、業界、學術界和研發界的跨 領域和地域合作。此外,他表示會積極完善政府創科政策,包括加大對創科成果的採 購、開放政府數據等,並推動 STEAM 教育普及化,倡導全民創科思維。誠然,香港的 確需要新一屆政府積極推動香港經濟轉型,發展創新科技產業,給香港社會發展帶來 新活力。 以「產出思維」發展科技創新 事實上,香港自 1997 年回歸以來,社會上下對於科技創新的發展一直予以關注。不 過,無論政府還是業界,一直以來都是秉承「投入思維」,關心的焦點主要是在資源方 面的投入,而對於發展科技創新產業到底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並不十分清晰。 所謂「投入思維」是指在推動創新技術發展時,只是重視財力資源的投入,而不重視這 些財力資源投入的目標和效果。這種思維的主導思想是認為投入愈多,產出愈多,但實 踐證明這種想法並不一定正確。 無可否認「投入思維」有所不足,按「產出思維」的思路,企業和國家經濟競爭力取 決於創新過程成功與否,因此,在推動科技創新時,應當綜合考慮影響創新過程是否 成功的所有因素。這些因素除了財力資源外,還包括使用這些資源的效率。簡言之, 「產出思維」認為,成功的創新除了投入之外,還包括創新過程裡以產出為導向的有 效管理。 發展科技創新 推動社會向上流動 徐岩 1 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

19 給社會向上流動注入活力 另一方面,過去三年多來,香港社會運行秩序受到巨大破壞和衝擊,有分析指出,年輕 人缺乏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而對社會現狀產生強烈不滿,形成社會騒亂的其中一個因 素。再看深一層,以推動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來為香港的年輕人提供向上流動機會是可 取的,其中有兩條路徑可循,其一是發展新興的科技創新產業,實現產業多元化;其二 則為通過已有科技為現有產業賦能,提高其競爭力。兩條路徑均可以提供與科技創新相 關的創業和就業機會。 換言之,香港可以通過推動發展第一類和第二類科技創新產業的發展,來為年輕人提供 發展空間,解決部分社會深層次的矛盾。 收入增加 財富得以積累 事實上,多個研究表明,科技和創新是現今社會向上流動的主要動力。美國研究資料顯 示,技術創新的運用拉大了高收入族群中的財富差距,從事高技術含量的富有一群,財 富增長速度明顯優於從事非科技類別的富裕人士。另一方面,從芬蘭的研究資料可見, 從事技術創新的發明家不但讓自己擁有的財富顯著增加,也能讓工作團隊上上下下所有 人,收入都有快速及突出的增長,這種情況在短期更明顯。 1 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

20 回頭再看科技創新產業的發展問題,所謂第一類科技創新產業是指以研發尖端科技為目 標,並開發相關科技產品的產業,這些產品可以是有形的科技產品,也可以是無形的智 慧財產權。第二類科技創新產業是指各種不同產業,透過應用已有科技成果,例如人工 智慧和物聯網等,達致改良技 術、優化流程、為產品增值、降低成本、拓展市場等,從 而提升產業的效率及盈利能力。第一類科技創新產業和第二類科技創新產業由於本質上 的分別,所以無論相關持份者、所需的政策配套、還是生態系統等都有顯著不同。 鼓勵海外大型科企入駐香港 儘管公共部門在提供足夠的資源來支持創新方面起著關鍵作用,但從長遠來看,私營部 門的參與對於增強本地創新能力同樣重要。但是,香港私營部門中有 98% 是企業規模小 於 50 人的中小企業,這在兩個方面限制了香港的創新能力。 首先,由於規模小,中小企業缺乏創新和研發的內部資源(例如資金,先進技術),也 無力承擔科技創新的風險。其次,正如「香港X科技基金」(Hong Kong X Technology Fund)財務總監紀沛然指出,大學生畢業後馬上創業是不現實的,也很少有成功的。年 輕人通常需要在大型科技公司工作一段時間,在對行業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後,再去創辦 自 己的企業才能提高成功率。遺憾的是,香港基本上沒有這樣的大型公司。 由於以上兩個原因,香港急需吸引海外大型科技企業在本港設立研究中心,以建立和 完善香港的創新生態體系。這方面可以借鑒愛爾蘭,新加坡和以色列等國家和地區的 政策。 仔細觀察和分析,世界上許多最具創新和研究密集型的小經濟體吸引了大量的跨國公 司。這些跨國公司在當地業界研發支出中佔很大比例,並且是東道主創新的催化劑。 筆者翻查多個資料來源製成表一。表一是對香港與愛爾蘭、以色列、新加坡在吸引外 國研發投資方面的績效比較研究。表二為上述幾個經濟體在激勵研發中心研發投入的 比較研究。 表一和表二清楚表明,香港在吸引海外科技公司方面相比愛爾蘭、以色列和新加坡方面 還不夠進取,應當更加積極檢討現有政策,參考以上幾個經濟體的經驗,要更加主動吸 引海外大型科技公司來香港發展。 1 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

21 1 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

22 1 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

23 發展創科離不開人才 目前,吸引大型科技公司在香港發展面臨的主要困難是人才問題。首先,本地年輕人在 本科畢業後,由於香港沒有全民退休保障,年輕人因此要分擔家庭經濟負擔而投身就業 市場,放棄修讀研究生課程繼續深造的機會,使他們無論是在大灣區發展還是在位於香 港的科技公司就業都缺乏競爭力。因此,香港政府亟需加大經濟誘因,吸引本地大學畢 業生修讀研究生課程,長遠要解決全民退休保障等社會問題,為香港培養本地高級研究 人才提供一個良性的環境。 其次,科技公司在本地人才不足的情況下,不得不從海外招收人才,主要是內地人才。 然而,很多通過政府的優才計畫來港發展的人才的家庭還在內地,隻身在香港發展的動 因不高。此外,招收海外人才的企業還必須按比例招收本地員工,因此很多科技公司, 尤其是大型公司在招聘方面非常困難。比如華為的方舟實驗室計畫招收 1000 名研究人 員,目前只有不到 400 名。關於如何吸引海外科技大企業進駐香港,筆者另文詳細闡述 (見本書〈發展河套地區 吸引海外科企進駐香港〉一文,刊 36 頁)。 [後文簡介]:下篇文章〈創新是發展動力 人才為根本資源〉,作者透過《IMD 世界人才 排名報告》有關香港部分的資料,分析香港在吸納人才和培育人才方面的優勢和短板, 並建議利用外部資源,亦即吸納更多非本地學生來香港接受教育培育,招納和吸引更多 各專業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來港,形成聚群,使各門學科的研究成果,可轉化為多元化 的商業應用。 1 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

24 [本文摘要]:按照《IMD 世界人才排名報告 2023》衡量世界 64 個主要經濟 體全球人才競爭力的三大指標—「投資與發展人才」;「吸引力和留住人 才」;「人才準備」,香港在「人才準備」指標中排名最高,位列全球第 6, 在「科學學科畢業生比例」指標分項中,更名列全球第 1。但在「吸引及留住 人才」指標則排名 32,在「高生活成本指數」分項指標排名第 61,更位列榜 末,清楚反映香港在加強人才競爭力上,應該盡快克服高生活成本的固有競爭 力短板。在今天知識型經濟,人力資源的知識積累,成為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的重要動力,是以香港必須及時加強人才競爭力,吸引及留住人才,加快進行 科技創新,促進經濟升級轉型。 特首李家超於 2024 年 10 月 25 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把本港資助大學錄取非本 地生的學額上限,從本地生資助學額的 20%,提升至 40%,冀為推動本港發展成為區域 教育樞紐打下基礎。事實上,在今日科技創新時代,科技是推動經濟成長的關鍵槓桿。 創新為經濟發展的動力,而人才則是根本性要素資源。因此,培育人才,廣納人才,充 份發揮人才的智力資本和優勢,是香港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關鍵動力。 不久前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布的《IMD 世界人才排名報告 2023》(IMD World Talent Ranking Repor),這份報告從三大指標,包括「投資與發展人才」(Investment & Development);「吸引力和留住人才」(Appeal);「人才準備」(Readiness), 透過上述三大指標,對全球 64 個經濟體的人才技能及競爭力水平作出評比,並指出其優 項與劣項。這三大指標的評比細項得分,可以對香港在培育人才和發展區域教育樞紐的 政策目標上,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和啟迪作用。 全球排名下降兩位 首先,有關 64 個經濟體在全球的總體排名,香港位列 16,較 2022 年下跌兩位;在亞 太地區則為排名第 2,落後於新加坡。這個全球總體排名可以看到大勢,但值得參考和 得到啟迪的地方,還需要看三大指標的評比細項。 創新是發展動力 人才為根本資源 李家濤 1 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

25 1 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 首先,在「投資與發展人才」指標方面,共 8 個細項,包括對「教育的整體公共開支」 (佔本地生產總值 GDP 的比例)、「中小學的師生比人例」,企業對「在職培訓的重視程 度」,「見習訓練」等。在這個指標裡,「女性勞動力參與」是香港在這方面的強項(排 名第三 3);而「教育的整體公共開支」則為弱項(排名 50)。這項指標的全球排名 15, 較去年下降 2 位。(參見附表)。 評比各經濟體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所作努力的「吸引力和留住人才」指標,共 11 個細 項,包括「 生活成本指數」、企業「攬才與留住人才的優先努力程度」、「生活質素」、 「員工士氣」、「對外籍技術人才的吸引力」、「司法」,「法定最低工資」等。在這個指 標中,「薪酬」為香港強項(排名第 5),「高生活成本指數」(排名 61)和企業「人才 流失」(排名 37)則為弱項。這項指標的整體全球排名 32,排名與去年持平。 生活成本高難留住人才 值得一提,「吸引力和留住人才」全球整體排名從 2020 年的 18,降至 2021 年第 26, 去年進一步降至 32,主要是受到高生活成本所拖累。今年評比排名與去年持平,但這方 面顯然需要及早作出有效改善。 至於評比各經濟體人才資源充足程度的「人才準備」指標,共 12 個細項,包括「勞動力 成長」、「熟練勞動力」、「國際經驗」、「大學教育」、「語言技能」等。在這個指標中, 「科學學科畢業生比例」(排名第 1)、「教育評比‧[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 (排名第 3)、「財務技能」(排名第 3)這是香港在指標中的強項;而負成長的「勞動力 增長」(排名 64)則為弱項,這個弱項成為拖累香港在「人才準備」整體全球排名持續 下降的關鍵(參見附表),使得排名由 2021 年排名第 1、2022 年降至第 3,到 2023 年 進一步下跌至第 6,持續性下跌,位列末席,實在也需要高度警惕這項不利因素外溢到 社會及經濟其他方面的影響。

26 利用外部要素擴大本地人才庫 值得一提,PISA是一項全球性計劃,透過衡量 15 歲學生在數學、科學和閱讀方面的表 現,來評估當地所提供的教育制度績效,香港學生在國際學生評估計劃中表現出色,反 映香港在STEM教育[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 數學(mathematics)四個範疇]上,於這方面的教育取得一定理想績效,也意味香港 在科學基礎研究方面的雄厚力量上,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亦可以在「人才準備」方 面取得更佳的競爭優勢,並且成為配合政府推動發展香港成為「教育樞紐」目標的重 要推動力。 事實上,更多非本地生來香港接受教育培育,不僅可以擴大香港的人才庫資源,而且來 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學習不同學科的需求,可以擴展香港專上教育的學術領域範 疇,開辦更多專業的學科,招納和吸引更多各專業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來港,形成聚 群;而各門學科研究成果,轉化為商業應用的成果,更可趨多元化,成為香港發展成為 區域「教育樞紐」的最重要的推動力量。因此,特區政府提高資助大學錄取非本地生的 限額上限,是可取的政策。 在今天工業 4.0 時代的知識型經濟,通過人力資源的知識積累,作為推動經濟可持續發 展和進步的首要力量,目前已成為社會普遍的共識;而人才的爭奪,過去幾年亦已在各 國間展開,尤其在新冠病毒肺炎病毒疫情後,競爭更見激烈。今年的世界人才排名 2023 年報告,香港的勞動力負增長,成為本港「人才準備」最不利的因素。 1 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

27 及早改善競爭力弱項提升強項 據聯合國人口基金(UNFPA)於2024 年 4 月公佈的「2023 年世界人口狀況報告」, 全球三分之二人口正生活於生育率低的國家和地區。全球生育率最高的國家全部位於非 洲,而香港女性生育率則列全球最低,每名女性只生育 0.8 個孩子。很顯然,香港女性 低生育率的趨勢,短期難以扭轉。另根據特區政府統計處的資料,本港勞動人口從 2020 年的391.85 萬人,下降至 2023 年 8 月 382.66,減少了 9.19 萬人(香港統計月刊 2023 年 10 月,頁 17),因此,輸入人力資源,包括輸入高質量的人才資源,是香港經濟從疫 情後經濟軟弱復蘇下,加快復蘇和推動香港現代服務業升級發展,走向科技創新發展新 階段的可取政策選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透露,截至 2024 年 9 月,香港的輸入人才計劃一共收到 16 萬宗 申請,其中已經超過 10 萬宗獲批出。在申請個案中,最為高端的「高才通」計劃一共 收到超過 5 萬宗申請,超過 3.9 萬宗已獲批。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可持續循環如 何得以維繫,是有效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但香港高生活成本的競爭力弱項,如何克 服?怎樣利用和充份發揮香港「人才準備」中所取得的競爭優勢,無疑需要及時有效處 理好! [後文簡介]:下篇文章〈促進合規科技 優化香港金融優勢〉,作者指出,在數字銀行 和金融科技爆炸式發展下,透過「合規科技」—利用人工智能、應用程序編程接口 (API)、雲計算、區塊鏈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組合,去提升金融業風險管理及合規工作 的效率與成效,將是銀行業和金融業進行革新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有助提升香港金融的 優勢。 1 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

28 [本文摘要]:在數字銀行和金融科技爆炸式發展下,利用人工智能、應用程 序編程接口(API)、雲計算、區塊鏈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組合所形成的「合規 科技」,去提升金融業風險管理及合規工作的效率與成效,將成為銀行業和金 融業進行革新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合規科技」的規模與日俱增,為金融機構 和服務使用者創造巨大價值,並有力提升香港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 不過,香港金融業界缺乏兼具資訊科技知識和金融科技知識的人才,因而加速 發展的前提,需要解決各方對合規科技價值缺乏正確認識和人才短缺的問題。 作者提出 16 項建議,如提供誘因鼓勵業界、初創企業及學者應用技術,以促 進「合規科技」的創新等,建構一個互通、包容和充滿活力的合規科技生態系 統,進一步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近年,日益複雜的數字犯罪和洗錢事件層出不窮,令金融業的經營成本增加,也令合規 性法規的數量猛增。另一方面,數字銀行和金融科技初創公司的湧現和擴張,導致金融 科技作出爆炸式發展。金融機構如何更好、更安全地管理金融交易風險,無疑是營運和 推進業務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而「合規科技」的應用,無疑將成為銀行業和金融業進行 革新的重要組成部分。 促進合規科技 優化香港金融優勢 科大工商管理學院金融科技研究小組 1 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

29 1 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 「合規科技」(Regtech)這個術語是用來描述人工智能(AI)、應用程程式介面 (API)、雲計算、區塊鏈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的組合。可以說,「合規科技」是金融科 技的一種,其應用旨在有力提升金融業風險管理及合規工作的效率和成效。 合規科技愈來愈重要 香港以其具競爭力的國際金融中心優勢,吸引了全球金融公司以及許多科技公司,包括 600 多家金融科技公司到香港落戶經營。這些公司利用先進的技術,以達致安全、高效 和具有成本效益的目標為客戶服務,「合規科技」對香港來說,便顯得愈來愈有其應用 的必要性。 據估計,全球「合規科技」市場從 2021 年的 6 億美元會增長至 2026 年的 195 億美 元,可以看到,「合規科技」已經並會繼續對金融界產生巨大影響。 香港金融管理局有見「合規科技」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於 2018 年便在「銀行易」下推 出多項措施,推動「合規科技」在香港的發展,並識別出 26 個「合規科技」應用的環 節。例如,在風險管理方面的網絡風險管理、第三方監管風險管理、流動性風險管理; 在金融犯罪方面的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交易監察、客戶持續監察(如詐騙、信 用狀況等);在操守及客戶保障方面的客戶資料與私隱、銷售手法及產品適合性評估等 領域,「合規科技」的應用,都可以提升這些方面工作的效率和成效。 事實上,合規科技可以透過實現合規流程自動化,以及遙距銀行開戶等創新顧客服務, 為金融機構及金融服務使用者創造價值。因此,合規科技無疑是金融科技重要分支行 業;亦是香港金融科技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合規科技可持續為客戶創造價值 香港科大商學院最近完成了有關「合規科技」的兩個研究報告—《香港合規科技發 展:挑戰及建議》及《香港的合規科技發展:人才為增長動力》,針對香港合規科技行業 目前的發展和面對的發展障礙,或說是「痛點」,作出研究並提出多方面的建議,冀能 協助「合規科技」在香港的進一步發展。我們相信,在監管要求嚴謹的多變市場環境 中,合規科技能夠協助金融機構保持競爭力,持續為客戶創造價值。所以,加快這方面 的發展,實在有助進一步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

30 鑑於合規科技有助實現金融機構「認識你的客戶」(Know Your Customer)流程自動 化,我們建議就開放政府數據以供文件核實之用訂立清晰程序。此外,就應對香港合規 科技人才短缺,研究團隊提出多項措施,包括針對在職培訓提供更多資源、為主修金融 的學生訂出必修的資訊科技課程,以及建立廣為認受的合規科技技能認證計劃。 我們於2022 年 7 月組織了四個焦點小組,收集「合規科技」從業者,包括銀行、支付 服務供應商及資產管理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意見,了解他們面臨的挑戰、有關阻礙當前 「合規科技」發展的領域,以及他們所希望政策制定者和監管機構優先解決的問題。有 關研究方法和統計細節,不擬在本文細表,而於下文集中討論我們的建議。 人才短缺挑戰須正視 人才短缺被視為一項重要挑戰,而調研結果顯示,1. 行業現缺乏兼具資訊科技與金融知 識的金融科技和「合規科技」人才;2. 企業更願意聘請有IT 經驗的員工,並提供在職的 金融知識培訓;3. 具IT知識是企業的優先聘用考慮,不過,很少有 IT 學生選擇「合規科 技」作為職業;4. 理想的人才還需要強大的「軟技能」;5. 外派人員無法立即填補技能 缺口,因為他們也需要額外的時間進行內部培訓。 換言之,香港必須解決對「合規科技」價值缺乏認識的問題與人才短缺的問題。據調 研,工資和職業穩定性較低,以及金融行業後台人員的標籤,再加上較低的職業滿意 度,令「合規科技」對頂尖人才的吸引力不大。因此,業界必須解決這些問題,使「合 規科技」成為擁有傑出技能人才的理想職業。 十六項建議助推合規科技發展 因應當前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我們提出一些建議,供各方尤其是政策決策者參考。在營 造有利創新的規管環境,以及構建一個互通、包容、充滿活力的合規科技生態系統方 面,我們提出(1)訂立明確指引,附以詮釋說明,並且迅速提供反饋;(2)提供誘因 鼓勵業界、初創企業及學者應用技術,以促進「合規科技」的創新;(3)監管部門帶 頭推出新技術方案,以助解決行業痛點;(4)建立包容的合規科技網絡;(5)訂立合 規科技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認證。 1 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

RkJQdWJsaXNoZXIy NDk5N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