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力
-
為什麼有些人更擅於
處理壓力?
壓
力與焦慮已不幸地成為香港學生與在職人士生活
的一部分。不用是科學家也能發現,有些同學更懂得處理壓
力。這背後其實是有生理因素,而且有方法可以提高自己的
抗逆能力。
抗逆力是指以正面態度應對壓力的能力。可以抵抗壓力
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或是從創傷中快速復原,就是有抗逆能
力 [1]。抗逆力很大程度上是大腦結構及相
關的信號傳導途徑的產物。壓力可以按其
對腦部的影響分為兩類:可容忍壓力和毒
型壓力。可容忍壓力是指個人有足夠的資
源應對,較容易適應和克服的壓力。毒型
壓力卻可以把人壓垮,造成後遺心理病,例
如:抑鬱症或創傷後應激障礙。
腦細胞帶有胰島素和胰島素樣生長因
子(IGF-1)的受體。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胰
島素反應受損,腦部結構產生變化,與人受
壓力後的反應相似。這些結構性變化在壓
力消除後可以還原,但長期的壓力反應會
讓系統不勝負荷,削弱大腦日後的抗逆力。
應力信號通路與炎症和代謝系統互連,所
以長期處於受壓狀態的人比較容易出現續
發性疾病,例如慢性炎症,心血管疾病和癡
呆症。
早期童年經歷決定了個人應對壓力的能力。缺乏母性關
懷的大鼠腦部發育受損,以後會出現厭惡行為。有報導指由
焦慮母親撫養的獼猴會模仿長期焦慮症狀。低社經地位者
有更大機會面對壓力源,對包含壓力的意象有較強的情緒反
應。他們患上抑鬱症的機會也更高,符合長期受壓者有較低
抗逆力的假設。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