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3023P UST_30th Anniversary Booklet Design_PP_CHI_V5

啟・創 三十位 香港科技大學 教員、校友 及學生的 精彩生命故事

科大慶祝 30 周年!一直以來教員、校友和學生都是我 們重要的成員,大學的不凡成就實有賴各成員的努力。 這本小冊子記錄了科大30個故事,涵蓋了突破性研究、 教學創新、學生全人發展、知識轉移及創業,從多角度 展現了一個卓越而又繽紛多姿的科大。我們致力為社會 帶來正面的影響,並且為各成員提供展翅翱翔的空間。 翻開這本小冊子,閱讀這些故事,認識我們每一個獨特 的成員。在科大,每個故事都值得細意感受。

目錄 4 防患未然的抗疫發明家 ...... 楊經倫教授 8 唱響可持續發展之聲 ...... 徐鰻泓 12 引領海洋科技革命 ...... 張雲飛 16 火博士的動力來源 ...... 陳鈞傑教授 20 在進修航道上展翅翱翔 ...... 劉小媛 24 任幻想自由馳騁 ...... 肖健雄 28 以科大為家二十載 ...... 劉紹民教授 32 跨越人类与机器的界限 ...... 鐘愫君 36 致力維和的人道英雄 ...... Kyu Tae KIM 金奎泰 40 見微知著的探索者 ...... 陸錦標教授 44 海外留學帶來騰飛動力 ...... Amirkhan BAILIN 48 經歷改變命運,勵志感悟人生 ...... 李子楓 52 腦力典範 ...... 葉玉如教授 56 創出個未來 ...... 梁高浚 60 德國三兄弟的亞洲故事 ...... Pierre, Francois, Frederic WIEDENMANN魏德曼兄弟

64 熱愛教學、熱愛生活 ...... Rhea LIEM 教授 68 嘗一口新口味環保啤酒 ...... Anushka PUROHIT 布思家 72 心系科大大家庭 ...... 曾建中和曾建豪 76 先進材料新世界 ...... 高平教授 80 立足廣州、面向世界的虛擬城市 ...... 霍凱揚 84 以太陽能照耀未來 ...... 顏河教授 88 把握人生脈搏 ...... Krishna JHANGIANI 92 不讓鬚眉的業內先驅 ...... 楊暉 96 開啟科普的大門 ...... 王一教授 100 唱出不一樣的未來 ...... 莫彥璁 104 轉廢為能 ...... 陳光浩教授 108 學業與運動生涯的極限平衡 ...... 周曉柔 112 譜出科學之聲 ...... 嚴伯鈞 116 逆風前行 ...... 張欣教授 120 潛到世界更深處 ...... 賀麗生教授

防患未然的 抗疫發明家 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兼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教授、香港科技大學-捷和實業有限公司創新環境健康技 術聯合實驗室主任、香港科技大學環境實驗所-西班牙阿拉貢納米科學研究所-先進顯微實驗室環境聯 合實驗室主任及法國-香港科技大學創新科技中樞園主任 楊經倫教授 聖母大學化學工程博士

在新冠疫情期間,世界各地的研 究人員充分發揮所長,以專業知 識和技術,研發出新穎的方法來 抵抗病毒。科大的楊經倫教授就 是其中的一員,他的傑出研發成 果更把他的成就推至高峰。 新冠肺炎帶來重重挑戰,促使不同領域 的專家攜手合作,運用各自的獨特技術 解決不同領域(尤其是在公眾健康)的 問題。其中一項備受全球矚目的創新 技術正是楊經倫教授及其團隊的研究成 果,他們推出新一代多層次殺菌塗層技 術,可有效殺滅多種細菌、頑強的孢 子,以及滅活 99.9% 高傳染性病毒, 包括新型冠狀病毒的奧密克戎變種株。 MAP- ∞是楊教授及其團隊 2022 年於 香港研發的全新塗層,塗層通過抗菌黏 連和自我清潔的特質,達成接觸殺滅 和防止表面污染的功能。他們較早前 與捷和實業有限公司共同開發和商業 化了 MAP-1 殺菌塗層,而 MAP- ∞是 MAP-1 的改良版。值得留意的是,楊 教授的科創軌跡緊扣香港歷年的公眾健 康大事:他早於 1997 年 H5N1 禽流感 爆發時已在構思長效殺毒塗層,其後於 2003 年非典疫情期間開始進行研究, 到 2020 年新冠疫情爆發時成功研發出 MAP-1。 由楊教授領導的 MAP-1 研發團隊意識 到,全球需要可持續並有長久效益的創 新科技去應對新冠肺炎的威脅,而未來 利用該技術生產的消費品需兼具消毒功 能。團隊研發的全新塗層正就是以此為 目標,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與傳統消毒劑不同,MAP- ∞殺菌消毒 效果可維持至少五年。由於其對人體和 環境無害,塗層也可被用於洗手液、油 漆、空氣過濾網、淨水器,以至手術衣 和即棄外科口罩等。全球疫情肆虐亦導 致社會上最脆弱的群體成為高危一族, MAP- ∞可應用在養老院、幼兒園、學 校等地方,令人在此放心生活和學習。 5

MAP 是一款智能塗層, 受塗層保護的表面經接觸或污染後會自我清潔和消毒, 無須不斷消毒。

的小型電極,能於數秒內殺滅自來水中 超過 90% 細菌。他也帶領另一團隊研 發出一種多功能水凝膠,有效抑制渠務 設施的異味,團隊與香港渠務署展開合 作,把水凝膠應用於不同地點的渠務設 施。他的團隊亦與香港其他相關部門合 作,在水管和排水管內壁測試各款全新 塗層,以防細菌感染和管道腐蝕。 時至今日,香港已有超過 300 家教育、 社會福利和零售機構採用楊教授所研發 的技術。他的研究備受推崇,廣受認 可,而他的學術成就亦帶來巨大的社會 貢獻。楊教授至今未曾減慢步伐,未來 將繼續致力於研發及創新,以惠及下一 代和社會各界人士。 在全球最嚴重的疫情之一的衝擊之下, 香港研發的技術能擔當重要角色,實 在是非凡的成就。楊教授的研究也是 官產學研合作,加快把科研成果商品 化的一次成功典範。香港科技大學- 捷和實業有限公司創新環境健康技術 聯合實驗室成功把實驗研究結果和創 新環境健康技術概念轉化為實際產品, 以回應社會的迫切需要,創造巨大的 社會和商業價值。 楊教授在他的研究工作中彰顯出工程學 思維,這亦是科大研究文化的一部分。 他目光遠大,不斷嘗試打破局限,矢志 為各界人士帶來實際影響。他共同領導 另一科大聯合研發團隊成功研發出“小 型脈衝電場殺菌裝置”,通過特別設計 7

唱響可持續發展之聲 科大可持續發展及零碳辦公室實習生及音樂劇演員 徐鰻泓 科大理學士(化學)、副修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越來越重要,令人們 更加重視地球現時面對的各種問 題。不過,在學生徐鰻泓眼中, 光有意識但沒有行動也只是空 話。作為一個徹底的行動主義者, 她致力為解決問題出一分力,以 身作則,並向親朋好友“唱出” 可持續生活的好處。 徐鰻泓定期在科大以歌手的身份向聽眾 唱出心聲,但她擁有的不止是一把美妙 的嗓音。自成為科大可持續發展項目的 實習生後,她下定決心要作出一番改 變。她與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努力,目 標越發明確,期望能帶來實際的轉變。 鰻泓作為可持續發展及零碳辦公室的實 習生,參與多個項目的市場推廣和外展 工作,負責營運辦公室的社交媒體平 台,並推動校園社群共同邁向科大的可 持續發展目標。鰻泓亦支持科大的“可 持續發展智慧校園”計劃,這個計劃以 可持續發展為依歸,旨在把校園轉化為 一個活躍的平台,以供學習、體驗和發 展新想法和措施。計劃着重拓展科大各 個原創項目及理念,這與鰻泓對可持續 發展的見解吻合,她相信真正的改變源 自內在的動力。 鰻泓並非從小就熱衷於推動環保。她選 擇主修化學時,出於興趣選修了一門可 持續發展的課。當時,她與一般人一樣 仍是追究便利舒適生活的人,不時網購 平價衣服,不太關心自己的消費選擇造 成的影響。 鰻泓的改變始於“可持續發展簡介”的 第一堂課,她突然意識到居住在資源豐 富的地方擁有的各種特權、優勢和機 會,心中油然生起一股要以行動帶來正 面影響的責任感。她問自己:“現在不 做,要待何時?我們不做,要等誰來 做?” 為減少環境污染,鰻泓不再購買新衣 服,轉為購買二手衣服或與朋友交換衣 服。她減少吃肉,並出於吃牛、羊對環 境的影響完全戒掉了牛肉和羊肉,同時 盡量減少消費。此外,通過在社交媒體 發布純素和素食煮食教學影片,她希望 鼓勵其他人選擇更健康、更可持續的飲 食習慣。 9

塑造這個世界的是你的行動,而非意見。 當我看到問題時,我會通過行動來解決它。

理)後成為銀行從業者,但其後到英 國進修音樂劇,展開人生新路向。兩 人惺惺相惜,他們隨後的交流鼓勵了 鰻泓認真考慮於 2022 年於科大畢業後 到海外修讀音樂劇學位。 鰻泓在科大學到以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跳出框架尋找不同可能性。她感謝科 大給予她的各種機會─可持續發展課 改變了她看待自己與世界的關係的方 式,而於 2021 年參演科大音樂劇並擔 任其中一個主要角色,又加深了她對 音樂劇的熱愛。可持續發展和音樂劇 看似毫不相關,但鰻泓在兩方面皆身 體力行,以啟發他人同樣做出行動。 這名音樂劇演員對社會及環境的關注 不亞於她的音樂才華,更切實地彰顯 了個人行動的力量。 不過,鰻泓想做得更多。她知道團結 就是力量,所以參加了科大環保小隊, 裡面集合了很多有志打造可持續校園 的學生。有一次,在香港受猛烈風暴 吹襲後,科大的海岸線佈滿垃圾,引 起了環保小隊成員的關注。鰻泓作為 環保小隊隊長,呼籲其他學生一起清 理海灘。她本來預料只會有約 20 人參 與,但兩日後竟發現有超過 200 人報 名。這場清潔海灘活動讓她明白齊心 合力的力量,燃起了她對未來的希望。 鰻泓不打算放慢腳步,繼續全速向可 持續發展邁進,完全展現了她勇於求 變、全力達標的精神。她對音樂劇的 熱愛也一樣,通過科大校友圈子,她 認識了同樣熱愛音樂劇的尹溥程。溥 程完成了工商管理學士(環球商業管 11

引領海洋科技革命 珠海雲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及董事長 張雲飛 科大機械工程博士(2020) 科大哲學碩士(機械工程學)(2009)

張雲飛從小到大都具有着無限的 想像力,這份想像力關於穿透雲 層、潛入深海,他甚至已經沖向 國際市場,成立了獨角獸企業。 他從研究生成為創業家的成功之 道帶來極多啟發,而他在科大就 學期間得到的栽培,對他畢業後 的發展極為重要。科大擁有管理 良好的先進研究設施,提供有充 足支持的學習環境和研究環境, 讓他得益良多,培養了他的興趣 愛好,這更打好他日後的創業基 礎,讓他得以進軍深海! 雲飛能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無人船工程 師是有跡可尋的,小時候他已經是一個 充滿好奇心和尋根究底精神的深圳男 孩。他熱愛把玩各式機械和玩具,嘗試 13 找出背後的運作原理。小學時他已經和 父親製造了自己的第一艘航模;中學時 他加入了科技興趣小組,和同學一起參 加航模比賽。他年紀輕輕,已決心以後 發展科技事業。 雲飛入讀科大時滿懷希望、躊躇滿志, 並已經找到一生熱情所在。當其他同學 仰望天際,專心發展無人機,他則把目 光放在另一領域:海洋。他跟一群志同 道合的朋友攜手合作,不斷挑戰極限, 開發出一艘無人船。這艘無人船由航模 改造,裝上傳感器,搭載上測試水質的 儀器設備,從清水灣起航。起初,他們 的團隊打算以無人船測試水質相關的參 數,但命運引領他們走向另一航道。

運作的無人船的公司,他們迫不及待地 用比賽獎金和自籌資金開始研發工作, 但不久卻遇到了麻煩。市場反應並不太 熱烈,在財務壓力下,有些團隊成員離 開了公司。 雲飛和決定繼續研發的團隊成員不畏艱 辛,並在 2013 年奪得中國創新創業大 賽總冠軍。這時公司迎來重大的轉折 點,產品相繼用於環境事故中,包括天 津港大爆炸、甘肅礦場洩漏、河南西峽 水污染、西藏湖水污染等。 憑借無人船的出眾表現,雲洲獲得融 資,“航程”遍及全球四十多個國家和 地區。截至 2022 年為止,雲洲已經交 付約 3,000 艘無人船及智能救生機器 這支無人船團隊開始參加多項創新創業 比賽,包括科大百萬獎金創業大賽。他 們在當中接觸到不同的商業概念,例如 市場定位和市場需求,並從科大得到 寶貴的支持,學到不同的技術和創業技 巧。 雲飛意識到他跟朋友可填補市場的空 缺,堅定不移地向目標邁進。於是他走 訪內地十幾個面對嚴重水污染問題的省 市地區,並研究如何把無人船應用於水 質監測和海洋清理。這次市場調查使他 確定自己的假設的可行性,讓他有信心 向下一步邁進。 雲飛和他的團隊于 2010 年創業,建立 雲洲。雲洲是全球少數專注於在海面上 科大讓我盡情享受到自由、 充滿活力的學習和發展環境。

15 人,包括一艘經過嚴格測試、用於繪製 南極洲羅斯海海床的無人船。 雲洲以無人船積極改變人類與海洋的關 係,正在開發可配合海陸空無人操作平 臺的無人船集群控制技術;這項技術標 誌無人海洋智能儀器的未來發展,並拓 展海洋的探索空間。 隨着人工智能及其他先進技術興起,雲 飛對於公司的未來滿是憧憬,但同時不 忘回望過去。他深信只專注專業領域很 難取得成功,作為科大校友,他想要確 保新一代的學生可繼續自由地發揮想像 力,並瞭解其他範疇例如金融和市場學 的知識。他把兩艘“海豚 1 號”智能 水面救生機器人捐給科大,並把當中的 軟件開放給學生研究和探索。他希望學 生能找出新的算法,帶來新發明。 雲飛強調宏大夢想是行業創新的推動 力,他希望工程學學生可成為領域先 鋒,把興趣發展成獨一無二的研發項 目。無人船行業尚在初期發展階段,雲 飛計劃推出平臺策略,令公司的技術可 被更廣泛應用,加強業內合作和整合。 雲飛意志堅定,相信雲洲未來會繼續乘 風破浪、屢創佳績。

火博士的動力來源 化學系理學教育助理教授及化學系講師 陳鈞傑教授 聖安德魯斯大學生物有機化學博士

不論是研究元素之間的反應,還 是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化學在 陳鈞傑教授的生活各個層面都扮 演重要的角色。他致力以有趣而 獨特的方式,向新一代分享他對 科學的熱情。 就像巫師對着一口大鍋般,火博士拿 着金屬鹽溶液對着面前燃燒得正旺的 熊熊烈火,將溶液優雅地灑入火焰中, 火焰隨即爆出色彩斑斕的火花。這個 畫面看上去十分魔幻,但這就是化學, 也是陳教授被稱為“火博士”的原因。 火博士不止是受科大學生歡迎的教授, 更是備受大眾追捧的科普講者,他的 實驗示範向來以精彩刺激聞名,影響 力遠不止於科大校園,更經常獲邀亮 17 相於電視節目、社交媒體和博物館工 作坊。火博士雖然越來越有明星的風 采,卻絲毫沒有影響他腳踏實地、親 民而又開明的作風。 學生發掘到學科的趣味就會更有學習 動力,這正是火博士想達成的目標。 火博士在科大任教“生活中的化學” 課程,這一門基礎課程專門開放給只 有少許甚至沒有化學背景的學生修讀。 他鼓勵學生分組進行培養水晶和製造 豆腐花等日常化學實驗,在輕鬆、安 全、有趣的學習環境下論證科學原理。 這種學習方式把化學內容帶到日常生 活,並讓年輕學子明白化學的潛能和 重要性。

不論工作如何忙碌,火博士仍然抽空推 廣科普。當慈幼會旗下雜誌《樂鋒報》 邀請他為中小學生讀者撰寫化學專欄 時,他立刻答應。火博士為專欄起名 “化學家朝聖團”,一手包辦構思、 選材及撰文工作,帶領讀者以文字遊 歷不同的天主教教堂,並以相關例子來 探討化學,例如教堂的彩繪玻璃窗、彌 除了科大學生外,火博士也有志啟發其 他年輕人。他一直在香港資優教育學苑 教授培訓課程,他的學生以香港代表隊 身份在國際大都會奧林匹克獲獎,讓他 非常高興。他自己也曾是英國代表隊一 員,並在 2004 年同一比賽中獲得國際 化學奧林匹克銅牌。 我十分推崇體驗式學習,學生可充分參與, 親身動手學習,並從實際體驗中得到啟發。

19 撒時燃燒乳香的煙和香氣,以及威尼斯 一座教堂的綠色圓頂,全部內容均配上 有趣的實驗影片,來激發讀者對科學的 興趣。 火博士下定決心改變大眾對科學的刻板 印象,讓他們理解學習科學的趣味。 在香港科學館舉辦的 2019 香港科學節 中,他與一群熱心的學生主理其中一個 室外互動展覽攤位,帶領大眾走進元素 週期表的世界,並示範多個精采而有趣 的實驗。聯合國將 2019 年定為“化學 元素週期表國際年”,以紀念俄羅斯科 學家門捷列夫創建化學元素週期表 150 周年,火博士當年為科學館設計的一系 列科學實驗示範也涵蓋了整個元素表。 觀眾在每場活動後均踴躍索取由他親自 設計、排版精美的科大元素表海報,他 十分珍惜這些與大眾互動的寶貴時刻。 火博士在香港完成中三課程後便到英國 留學,英國學校校長賞識他對科學的熱 情,還向同學介紹他是“瘋狂的科學 家”。火博士其後繼續追逐理想,入讀 劍橋大學修讀本科,並於聖安德魯斯大 學完成化學博士學位,其後決定回港在 科大任教。他在科大的教學和其他各項 工作中找到平衡,可以盡情一展所長: “我非常熱愛科大,科大的學習和研究 環境十分優秀,優秀程度和風氣可以媲 美我之前就讀的國際學院。” 在科大的支持下,火博士致力讓課程變 得更生動有趣、引人入勝,並與其他學 院和機構合作提供全方位的學習活動。 他對教學的投入和熱誠多番獲得外界讚 揚,獲頒 2016 卓越核心課程教學獎和 2018 教資會傑出教學獎,以及於 2022 年 6 月榮獲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頒發 嘉許狀,以表揚他在社區推動科普的貢 獻。他期望學生跟自己一樣熱愛學習: “科學十分重要,我們要懷抱熱情,將 科學教育傳承給下一代。” 火博士通過課堂和在媒體露面的機會, 分享了以化學理解世界的觀點。就如他 所說:“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化學,我們 吸入的空氣、進食的東西、身體的運 作,全部都是化學,化學無處不在!”

在進修航道上展翅翱翔 亞洲航空港澳地區行政總裁 劉小媛 凱洛格-科大 EMBA

亞洲航空港澳地區行政總裁劉小 媛相信終身學習的力量,並親身 證明了即使是別具遠見、才華出 眾的領袖,也可以透過進修將專 業帶到更高層次。 在新冠肺炎的陰霾下,國際旅遊業面 對多項挑戰,但這並沒有動搖劉小媛 對航空旅遊業的投入和熱愛。她累計 已在航空業工作了將近 20 年,當中有 18 年的時間在亞洲航空工作,最近五 年更擔任其港澳區行政總裁。她是亞 洲航空在大中華區的第一位員工,歷 年的工作經驗充實了她在政府及機場 事務、政策規範、市場策略、談判和 運營方面的專業知識。 她晉升為行政總裁後,一方面全面審 視公司所面對的挑戰,同時意識到進 修可帶來思想上的衝擊,是事業成功 的關鍵。她需要學習新技能、建立全 球人際關係網路,成為具影響力的領 袖,幫助公司的業務沖過難關,繼續 蓬勃發展。她立志修讀行政人員工商 管理碩士(EMBA),對課程的各項條 件有嚴格要求:優質的課程內容及架 構、教學人員、同學背景和大學文化。 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與科大 商學院合辦的 EMBA 課程在世界上首 屈一指,正好符合她的所需。 21

劉小媛的 EMBA 同學在不同工作領域 平均有 16 年的工作經驗,課程“高影 響,低自我”的理念讓她深有共鳴。 她充滿求知欲,小時候已經十分好學 勤奮。 她在廣東出生,五歲時與家人移居澳 門,自小便是個模範學生。她在 1995 年畢業時有很多發展機會,但覺得自 己需要進一步提升溝通能力。她修讀 市場學學位,發現自己喜歡處理對外 關係,於是在求職時以結合兩種興趣 為主要考慮。她畢業那年,恰巧澳門 凱洛格-科大 EMBA 貫徹履行 ‘高影響,低自我’的理念, 這與我在工作上所學習和體會到的有極大共鳴。 國際機場開張,她把握機會加入其工 作團隊,站在澳門特別行政區航空界 的最前線。數年後,她主動接觸亞洲 航空集團行政總裁,遊說他開設澳門 航點,繼而取得區域經理一職。由此 刻起,劉小媛的成就和亞洲航空的發 展便同步起飛,繼而變得密不可分。 劉小媛於 2020 年一月開始修讀 EMBA 課程,開學一星期後新冠肺炎爆發, 全球迎來翻天覆地的轉變。學生開始 在線學習、航空客運驟停,前所未有 的危機迫在眉睫。總公司重新制定多

23 元化的經營策略,全面實現數碼化轉 型,劉小媛快速應變、迎難而上,把 工作重心轉移至非航空業務上,在短 時間內作出如此重大的決定實屬難事。 她通過凱洛格─科大 EMBA 的全球網 路聯繫多位校友及資深專業人員,他 們向劉小媛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及 支持。她與物流和科技專家洽談,成 功制定新策略並付諸實踐,把公司轉 型為貨運、餐飲、物流等範疇的電子 商業平臺落實到大中華地區。 EMBA 的校友樂意分享和提供協助, 令劉小媛深受感動,雖然她只上了一 星期的課,但她所接觸的校友待她如 家人一樣親切。這次經驗為她打了一 劑強心針:“我現在完全可以靈活應 變,無懼任何挑戰,因為無論我想全 心投入哪個範疇,都會有很多專業人 士作為我的後盾。”凱洛格─科大 EMBA 課程在多方面提升了劉小媛的 學術知識和實際技能,她十分高興可 以從世界級教授身上學習、熱烈參與 課堂討論和小組報告,並且在社交場 合認識到不少重要人物。對劉小媛來 說,可以把所學知識馬上活用到工作 層面,進一步證明了她修讀 EMBA 課 程是一個明智的決定。有了這些經驗, 劉小媛和亞洲航空港澳地區已作好準 備,在全球旅遊業開始復蘇之際,迎 接航空界的新一頁。

任幻想自由馳騁 AutoX 創始人兼 CEO 肖健雄 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博士 科大哲學碩士(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2009) 科大工學士(計算機科學)(2007)

許多過去被認為是異想天開之 舉,現在都逐一成真,無人駕駛 汽車正是其中之一。人工智能界 人稱“X 教授”的肖健雄一直是 無人駕駛汽車界的掌舵人,加速 無人駕駛汽車發展,同時結合創 業精神和工程創新技術。 一個身穿行政套裝的女士拖着行李箱, 走到路邊等待先前約好的出租車。一 輛寬敞的白色汽車緩緩停靠在路邊, 車尾行李箱自動打開。她低頭進入車 內、扣上安全帶,俯身向前按下“GO” 按鈕。車子隨即發動,如同魔術一 樣,因為這輛車並沒有司機。這就是 AutoX 在內地出品的無人駕駛出租車 Robotaxi,也是發明家、企業家兼技 術先鋒肖健雄的心血結晶。 研發無人駕駛汽車一直是工程界精英追 求的目標,因為無人駕駛汽車具有開創 智能駕駛和智能城市的未來的潛力,最 終有望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轉 變。科大校友 X 教授有志推動自動駕 駛技術普及化,加快無人駕駛汽車的發 展,把願景化為現實。他希望無人駕駛 汽車能像計算機般普遍,也一直向這 個目標全速前進。他開創的公司 AutoX 旗下擁有內地最大的自動汽車車隊,也 是現在唯一提供公路無人駕駛服務的公 司。2019 年,AutoX 成為獲美國加州 公共事業委員會批准試行 RoboTaxi 的 兩間公司之一。 25

肖健雄在廣東潮州長大,家中不是特 別富裕,但他深深被計算機的魅力迷 倒。他看了很多有關計算機的書籍, 難以相信機器可以理解和運用知識、 邏輯和判斷力。他家沒有計算機,但 出於對計算機的興趣,竟然自己親手 畫出鍵盤練習打字。 肖健雄選擇在科大修讀工程學及計算 機科學,實在自然不過。他嗓音輕柔、 要明白 X 教授如何把無人駕駛汽車由 紙上談兵化為現實,就要看一看他的 背景。他在計算機視覺、自動駕駛和 機器人領域有超過 10 年的研究和工程 設計經驗,並且是 3D 深度學習、大數 據、 RGD-D 辨識和配對、眾包和機器 人深度學習的先鋒。X 教授知識淵博、 專業經驗豐富,加上他堅持不懈,成 就出 AutoX 這個心血結晶。 我們的任務是加速全自動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 無人駕駛汽車會徹底革新汽車工業, 改變全球人類出行的方式, 也是我們這一代其中最大的挑戰和機遇之一。

27 性格文靜,從外表上看不出他專注和 聰敏的一面。他有如鋼鐵般的意志、 思維創新,讓他在麻省理工的博士生 涯如魚得水,並讓他取得美國普林斯 頓大學教職,最後更一手創立自己的 公司。 AutoX 旗下車輛配有先進的人工智能 和超高解像度的傳感器,運作上變得 更為順暢。舉例而言,他們的 Gen5 系統讓 RoboTaxi 可偵測到位於車後數 百米的送貨電單車。 2020 年,AutoX 于 上 海 成 立 占 地 80,000 平方英尺的 RoboTaxi 運作中 心,收集和處理日常和摸擬運作所產 生的數據,這項技術是公司的重中之 重。時至今日,AutoX 在超過 10 個主 要城市建立了 RoboTaxi 運作中心,並 在世界各地擁有五個研發中心,築起 一個無人駕駛汽車網路。 X 教授發表了多篇論文,談及他的團 隊如何教機器瞭解世界並與之互動。 作為深度學習的專家,他的獨特作風 讓 AutoX 繼續獨佔鰲頭,其發明也廣 獲認同。他本人更獲《麻省理工科技 評論》雜誌嘉許,選為“35 歲以下科 技創新 35 人”─進一步肯定了他對出 行體驗的未來發展的貢獻。

以科大為家二十載 商學教育副教授、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高級講師及本科課程主任(營運管理學) 劉紹民教授 阿拉巴馬大學管理科學博士

劉紹民教授在科大任教及生活 了超過 20 年,不但在科大寫下 其事業的重要篇章,四個在科大 校園長大的兒子也都選擇就讀科 大,可說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場景。 21 世紀初,科大商學院正物色一位能 結合國際與香港商業教學經驗的教員, 當時在美國任教的劉紹民教授收到邀 請後,決定與家人回港應聘。他非常 欣賞科大的研究文化和多元的文化環 境,並很高興發現香港有一群志向遠 大、知識豐富、熱心學習的學生。劉 教授其後與家人在港紮根,留在科大 分享他在營運管理學方面的專業知識。 營運管理學着重管理商品製造和服務 供應的流程。在生活中,劉教授一直 把效率放在首位,並持續尋找提升效 率的方法。他曾任職成本及營運分析 員,時常在教學中引用以往的工作經 驗,兒子表示他在家中的作風也是一 樣。次子 Michael 表示:“小時候, 每次購買糧食雜貨,爸爸總是要求我 們計算效率。應該買多少盒麥片和牛 奶?要吃得多快才能避免食物壞掉? 我們很早便接受理性思考訓練。” 29

我在科大可以自由地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模式, 並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僚, 共同發展出對學生最有效益的教學內容和風格。 時至今日,劉家飯桌上的話題仍然常 常圍繞如何令一盤生意成功。四個兒 子一直受父親影響,他們選擇入讀科 大因此並不令人意外,他們甚至會修 讀父親的課程。長子 Joshua 稱:“雖 然間接受教已經 20 多年,入讀科大 後,我們仍努力上爸爸的課。” 劉教授的每個兒子都慶倖能成為科大 的多元學生社群的一分子,劉教授最 小的兒子 Nathan 說:“科大的學生社 群十分多元,大家都志向遠大,而且 別具創意。”他和兄長各自發展出一 套獨特而又別具意義的世界觀,對學 業和工作大有裨益,這些特質跟他們 的父親一脈相承。劉教授指出:“科 大的多元化與我 40 年前在美國生活時 相比,有很大區別。我們不應視多元 化為理所當然,要時刻努力維持優勢, 讓科大在全球層面繼續保持競爭力。”

他現在仍繼續透過案例研究培養學生 的批判性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必 要商業技巧:“如果不能正確定義及 指出問題所在,就不能對症下藥。” 科大十分重視優質教學,鼓勵師生互 動,教與學的支持也越來越多,讓學 生獲益不少。三子 Matthew 說:“科 大的商業教育非常全面,兼具實在的 學科知識與軟技能,為我從事供應鏈 軟件行業打下基礎。” 劉教授完全認同科大的發展方向,認 為商學院有極大潛力為未來創科作出 貢獻,並相信初創企業需要的不只是 科學及技術,也需要商業知識及管理 技巧來邁向成功之路。他見到大灣區 潛力無限,技術及科研創新將會在這 片豐沃土地蓬勃發展,也知道科大及 新成立的港科大(廣州)會為大灣區 發展擔任更重要的角色。對劉教授而 言,就算已教學 20 年,更獲科大頒發 長期服務獎,仍有各種值得期待的機 遇放在眼前。 劉教授在 2001 年開始任教科大時,採 用較為傳統和公式化的教學方式,但 他入職後幫助其學系以至商學院作出 很多積極改變。例如,採用北美傳統 商業案例授課對劉教授可謂駕輕就熟, 但本港學生對美國商業案例的來龍去 脈和企業困境未必有充分理解。因此, 將教學內容“本地化”便成了他初來 科大執教鞭時的首要任務。他解釋道: “在商學院,案例研究是非常實用的 教學工具,但這兒是香港,使用本地 案例才能讓學生有更透徹的理解。我 講課時引用的例子,全都是本地家傳 戶曉的品牌,我也常常要求同學就真 實事例和貼近日常生活的情境尋求解 決方案,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大增!” 31

跨越人類與機器的界限 藝術家、研究員及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前研究員 鐘愫君 港科大(廣州)哲學博士(跨學科自選課程─計算媒體與藝術)

鐘愫君是人類與機器協作領域的 先驅,從不害怕直接應對重要問 題。她架起藝術、科學和想像之 間的橋樑,探索人類與機器互動 的萬千可能,帶來令人驚歎的無 限啟發。 鐘愫君身穿黑色連衣裙踏上紅色地毯, 站在 TED Talk 標誌性的舞臺上問台下 專注聆聽的觀眾:“如果有一天,機 器能夠完成一直由人類親手製造的作 品,那我們的雙手還能用來造什麼呢? 我們對完美、精准和自動化的追求如 何影響我們的創造力?”這些問題非 常宏大,也是加拿大華裔藝術家和研 究員愫君渴望探討的問題。她在作品 中審視人手和機器留下的痕跡,試圖 破解人類、計算機和環境之間的動態、 變換的關係,其手法獨一無二,橫跨 裝置、機器人、雕塑、繪畫和表演。 愫君的研究探討人類創意和新興科技 的潛能,超越人類與機器、人類智能 與人工智能之間的二元對立。對愫君 而言,協作是為未來人工智能和人類 提供發展空間的關鍵,她為探索這種 關係展開了新計劃:與機器人一同繪 畫,並稱作品為“embodied AI”。她 與機器人分別手持畫筆,在畫布上作 畫,互相回應對方的一筆一劃,人類 與機器在這個變幻莫測而充滿詩意的 過程中成為創作伙伴。 愫君把肢體動作和創意媒介融入她與 機器人共同創作的作品之中,呼應她 兒時學習繪畫和小提琴時的肢體本能。 她的父母是業余歌劇演唱家和計算機 編程師,難怪愫君天生帶有藝術和科 技的基因。 33 愫君使用軟件創作時,探索了一種全 新的演出媒介:她把機器人視為動態 雕塑。她擁有扎實的跨學科背景,認 為科技和創意互相影響的過程有助我 們思考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藝術是 由什麼構成的?

我深深覺得在港科大(廣州) 可以探索與我文化同源的新領域, 並繼續開創各種可能。

互動的元素,見證並映照了愫君的生 活和工作。 愫君不斷邁步向前,2021 年修讀港科 大(廣州)計算媒體與藝術研究生課 程,進一步發展她的作品。她的祖籍 是廣東。她致力在研究中連接傳統和 科技,並十分期待這次與廣州再次聯 繫的機會。就讀港科大(廣州)期間, 她通過研究,持續模糊藝術、科技和 科學的界線,並尋找新機會催化作品 的發展。她表示:“我深深覺得在港 科大(廣州)可以探索與我文化同源 的新領域,繼續開創各種可能。”港 科大(廣州)的教授開明又充滿創意、 對人類和機器的互動交匯深感興趣, 愫君在此得到跨學科的支持,並找到 靈感泉源。 正如愫君所說:“可能人類創意的未 來不在於造出了什麼作品,而在於如 何共同探索全新的創作手法。”人類 與機器的協作既可帶來更多控制及支 配的展示,也可展現慷慨和仁慈。愫 君說:“我們應該好好設計及善用這 些技術,使我們及世界變得更好。要 達成這個目標,自然要結合藝術和科 技的力量,兩者都反映了我們身處的 文化,具有塑造未來的能力,可以幫 助我們塑造我們所追求的世界。” 愫君的工作室裡擺滿油漆、畫布和畫 筆,當中也有機器人和機器學習的零 件。她自 2015 年起與機器人合作繪 畫,形容這個過程一半為團隊合作, 一半為即興舞蹈。在新冠疫情爆發前, 愫君一直在人工智能的輔助下,為現 場觀眾帶來繪畫表演。 這些作品全部源自她的一個簡單實驗 Drawing Operations Unit Generation 1,簡稱為“DOUG”。愫君當初設 計 DOUG 時,打算由自己帶領機器人 作畫─她畫一條線,DOUG 就模仿她 畫一條線,但之後卻發生了出人意料 的事情:DOUG 處在原始階段,不斷 滑倒,不能完全模仿她所畫的線條。 愫君和 DOUG 於是開始回應彼此的動 作,她發現:“我們的不完美正正就 是互動的動人之處。”至今,DOUG 已發展至第五代,每一代都包含即時 35

致力維和的人道英雄 紅十字會國際委員會保護部代表 Kyu Tae KIM金奎泰 科大理學士(生物科技)(2021)

科大校友金奎泰以改變世界、幫 助別人為己任。其志向驅使他走 到世上戰爭最紛亂、天災最嚴重 的國家,提供援助、推動和平。 2013 年起,南蘇丹內戰已導致數以百 萬計人民流離失所。他們缺乏食用水、 得不到基本醫療服務,也難以接觸農 場和市場,急切需要人道主義支持。 2019 年,向科大申請了休學一年的金 奎泰,以南蘇丹共和國特派團的聯合國 維和部隊成員身份,來到小鎮阿科博。 聯合國維和部隊成員肩負很多任務,致 力保護平民、積極防止戰亂、減少暴 力、加強安保,並鼓勵當局一起履行上 述責任。奎泰對自己的工作感到榮幸, 並有意在人道工作界發展。在特派團工 37 作期間,他在居住的地區附近見到印有 紅十字會徽的飛機。當時當地爆發衝 突,他親眼看着紅十字會國際委員會 (ICRC)工作人員匆忙地來回運送受 傷平民到就近的醫療設施,深受感動。 奎泰見識到 ICRC 工作人員的使命感和 決心,明白眼前的工作意義重大。 奎泰後來回到香港繼續修讀科大理學士 (生物科技),但他對自己在南蘇丹體 驗到的一切未能忘懷,一直思考是否要 從事人道工作,以及該如何入行。慶倖 的是,命運自有安排,奎泰眼前出現一 個絕無僅有的實習機會。2018 年,科 大與 ICRC 合作,讓科大學生通過科大 侍學行公民伙伴實習計劃在 ICRC 的瑞 士日內瓦總部當一年全職國際實習生。 奎泰得知獲選那刻感覺有如夢想成真。

背後涉及數百個簽約國 ...... ICRC 的工 作舉世無雙,例如探訪衝突地區的關 押者,他們可以說是最被忽略的一群 人 ...... 我們名副其實地在前線打擊違 反人道主義的行為。” 奎泰明白遠在日內瓦的工作也會惠及 阿富汗、緬甸、印度尼西亞、菲律賓 等亞洲國家的人民,很高興知道自己仍 然能夠通過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和教育機 會,以及協助家庭團聚等工作保護戰亂 中的平民,為跟他息息相關的社群和文 化作出貢獻。新冠疫情期間,奎泰目睹 ICRC 團隊如何做出應變,繼續幫助有 奎泰在 2020 年至 2021 年實習期間的 工作精彩無比,讓他大開眼界。他隸 屬資源動員部,曾經協助籌備和出席 ICRC 總幹事與南韓立法委員的首次會 議,並向負責團隊提出建議,為南韓向 機構提供不斷的政治和財政支持出一分 力。奎泰跟一群同樣對未來充滿希望的 人共事,啟發他以勤懇及專業的態度向 前邁進,個人和事業發展更上一層樓。 奎泰形容 ICRC 為“人道主義工作界別 最優秀的機構”,他說:“ICRC 是首 個國際人道主義機構,有超過 150 年 歷史,其運營受《日內瓦公約》監管, 這裡有很多真心熱愛工作和關心世界的好人。 人們互相影響,而同事對世界的展望也啟發了我。

39 需要人士,感到驚歎不已。但對難民和 流離失所的人士來說,疫情令他們的情 況雪上加霜,讓奎泰深思反省。 奎泰決心成為人道主義工作者,並感謝 科大實習計劃讓他成功將夢想轉化為事 業。他不囿于自己的舒適圈,一直向外 奮發努力,擔任實習生讓他有機會獲得 國際經驗及視野,同時對自己的能力更 有信心。 實習計劃結束後,奎泰繼續從事人道主 義工作,成為 ICRC 在尼日利亞東北地 區的保護部代表,負責為失蹤者家人提 供保護、精神健康和社會心理支持。肯 定的是,無論前路如何,奎泰都會拿出 勇氣,為社會帶來改變。

見微知著的探索者 科大高等研究院朱經武教授、物理學系講座教授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系特聘名譽教授 陸錦標教授 羅格斯大學實驗粒子物理學博士

畢生專注於肉眼看不見的東西是 什麼感覺?對陸錦標教授而言, 科學就是發掘大自然隱藏的事 物,揭開宇宙的神秘面紗,他的 研究成果便是這句話的縮影。 要成為世界知名物理學家意味着探索 求知、突破界限,以及擁有常人難以 企及的韌力。近年,很少人的成就 能比得上實驗粒子物理學家陸錦標教 授。他一直喜愛物理學,小時候已經 學會自製模型甚至望遠鏡。陸教授自 認念書時“不太擅長記名字和詞彙”, 但喜歡從實踐中學習,常常拆開東西 去研究其運作原理。他思考未來發展 方向時,很早就把生物和化學排除在 外,興致勃勃地投身物理。 轉瞬間至八十年代初,當時陸教授正 在美國修讀實驗粒子物理學博士,他 41 就開始關注宇宙中最難以捉摸的粒子: 中微子。 為什麼科學家那麼看重這些微小的粒 子?陸教授說:“他們從根本上與人 類的存在息息相關。我們的身體由 普通物質組成,從生物細胞一直到原 子、最後到更細小的基本粒子,其中 之一就是中微子。”每平方釐米每秒 大約有 650 億個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 體,這些“害羞”甚至“如幽靈般” 的粒子能夠在穿越空間時改變自身本 性 , 通稱中微子振盪。陸教授以比喻 來解釋這類中微子的特性:“中微子 就像魔術師,擁有在我們面前變身的 能力。”由於我們看不見中微子,而 且中微子穿越地球時不留蹤影,要檢 測到它們難若登天,更遑論調研。中 微子所蘊藏的秘密,就是宇宙和人類 存在的線索。 ©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事宣佈他們于位處大亞灣核電廠地下 深處的實驗,發現了新的中微子振盪 模式。這實驗取得重大成果、意義非 凡,通過找出中微子如何改變本性的 機制,為粒子物理學的未來研究帶來 深遠影響。從此之後,科學家可比較 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振盪的不同之處。 進一步而言,這些新實驗可帶來啟示, 讓我們明白宇宙中為什麼只有物質存 在,並且也許有助回答“人類為什麼 會存在?”這個問題。 陸教授作為這項重大實驗的領導人之 一,榮獲 2016 年度突破獎的基礎物理 學獎及 2019 年度未來科學大獎的物質 我們要如何捕捉這麼神秘的中微子 呢?靠的是建造一個天羅地網。陸教 授首先尋找擁有完美條件的實驗場所, 他發現大亞灣核電廠的周圍環境和高 電產量非常適合進行中微子實驗,有 利捕捉破記錄數量的幽靈粒子,以進 行高精密度的中微子振盪測量。不少 國際研究人員都熱切響應參與這項實 驗,包括來自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 究所和美國能源部資助的科學家。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的一系列技 術突破,包括設計和建造探測器模塊, 令它在其他同類實驗中脫穎而出。 2012 年,陸教授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同 對我來說,研究就像拼圖遊戲, 完整圖案出現的那一刻無比美妙。 過程和結果都令我興奮不已, 令我期待未來的不同挑戰。

43 科學獎。他在中微子方面的貢獻為亞 原子物理學打開了新的研究機遇,並 為未來理解宇宙中物質與反物質之間 的不對稱性鋪路。 陸教授所獲得的榮譽和獎項多如繁星, 但他的成就不是一夕之間出現、也不 是單憑一己之力得到的。他的成果不 只彰顯跨境合作研究的重要,亦證明 了研究基礎科學問題的價值。2021 年,陸教授選擇回到香港、加入科大, 繼續獻身於粒子物理學的研究。香港 這個國際化城市的基礎設施齊備,非 常適合這位別具遠見的學者繼續進行 研究,進一步增長人類的知識。 陸教授現時要面對風險及目標皆更為 龐大的研究項目,但他始終如一,仍 然喜歡拆解東西然後再把他們組裝起 來,如同小時候一樣。問到他有何真 知灼見可以分享,他認為要先有夢想 或目標,然後貫注熱忱、堅持不懈、 抱持耐心、全力追尋。

海外留學帶來騰飛動力 2019 年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銅獎得主 Amirkhan BAILIN 科大理學士(數學)

作為世界精英學生,升學選擇自 然較多,但對 Amirkhan Bailin 而言,科大在各大學府中尤為突 出,領先一籌。他在入讀科大後, 從沒後悔當日的選擇。 Amirkhan Bailin 幾乎已囊括家鄉哈薩 克所有物理獎項,也常常代表學校競 逐國際賽事獎項,曾贏得國際物理奧 林匹克競賽的銅獎。2017 年,他在哈 薩克物理奧林匹克中奪得自然數學週 期界別的冠軍。當他高中快畢業,需 要決定升學路向時,他發現世界機遇 處處,有待他盡情發掘。他仔細考慮 過不同升學選擇,反復思量後終於得 出結論:香港科技大學。他說:“科 大持續在各主要大學排名榜上名列前 45 茅,2019 QS 世界大學排名是 37 名, 而且在我的主修方向名聞遐邇,畢業 生亦深得雇主青睞。”對他這類國際 學生而言,科大學生的多元文化背景、 生氣勃勃的氛圍,有助他們吸收其他 文化的優勢,互相學習和理解,並與 同學建立深厚的友誼。 2019 年,Amirkhan 獲兩個獎學金獎 項,以國際學生的身份入讀科大成為 本科生﹐從此得到愉快的學習體驗。 他在科大修讀統計學及金融數學,這 課程吸引之處,在於理論與實踐並重, 而且與市場緊密相連。課程不會局限 他的事業發展路徑,他有充裕時間探 索金融學與算法方面的興趣,再去決 定畢業後的發展。

外,我也深深體會到團隊合作和溝 通的重要性,因為只要某件零件出 現小錯誤,便足以令機器人無法運 作。”Amirkhan 這麼投入參與機器人 團隊並不讓人意外,他從中學會如何 面對失敗,並從失敗中學習,正如現 實生活中一樣,通往成功的路並沒有 捷徑,Amirkhan 十分珍惜在學期間的 這些機會。 某些人可能會很害怕到另一個國家或 城市生活,但 Amirkhan 倒是躍躍欲 試。他和同學一起在香港到處遊玩, 科大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亦有助 Amirkhan 發展不同興趣。他在大一 時加入了屢獲殊榮的機器人團隊,學 習以創意解決問題。他說:“我以實 習生身份加入團隊,雖然在隊內的時 間不長,但已有機會參與操作水下機 器人的原型。”團隊由來自不同學 系的學生組成,以創新方式應用不同 學科的思維來製造和操作機器人,加 上各人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為 解決困難提出獨特的見解。他說: “我沒有工程學的經驗,有關機器人 科學的基礎知識課令我獲益良多。另 在科大,只要你願意, 就可以盡情發掘自己的志趣。

47 品嘗湯圓等的本地小吃,一切對他而 言都是如此新鮮。他迅速融入香港, 閒時去游泳、行山和四周探索。他很 驚訝科大這麼接近香港市區和郊野公 園,海景也壯觀不已,可以享受現代 化的便捷之余,同時為繁忙的城市生 活提供了喘息空間。 在科大,超過 31% 的學生是國際學 生,構成了多元的文化背景。科大的 國際學生比例比其他本地院校相對上 較高,隨着世界各地的學生蜂擁而至, 國際學生比例持續上升。學生也學會 擁抱差異,從差異中學習,並培養出 國際思維,有利於他們畢業後的發展。 Amirkhan 在科大至今表現優異,並已 開始計劃未來。香港的畢業生前景良 好,頂尖院校的學位不論在香港或海 外都有無數機遇。他別具天賦、獲獎 無數,但入讀科大令他更上一層樓。 在科大,他樂於與同學分享看法與經 驗、回饋校園,也積極參與各式各樣 的研究項目─深信他的生活已與香港 密不可分。

經歷改變命運 勵志感悟人生 勵志教育青年基金創辦人、大學及企業客席培訓師、創業家及勵志演說家 李子楓 科大工學士(計算機科學)(2012)

企業家的世界裡有一句話:即使 你要倒下,也要向前倒。這對李 子楓來說確實如此。他決心從失 敗中尋找成功,憑着堅毅的意志 及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支撐他在 征途上所作的一切! 子楓的成長之路既漫長又崎嶇。中學 一年級的時候,他曾遭受欺淩,難以 結交朋友,導致自我價值感低落,造 成了社交焦慮。他流連網吧長達四年, 沉浸在網路遊戲中尋找認同,亦令他 的學業成績表現欠佳。他意識到自己 更適合體驗式的學習,只可惜當時傳 統教育方式令他未能找到適當機會。 49 在他的首次香港中學會考中,他只獲 得了一分(考試總分為 30 分),於是 下定決心選擇重讀,遠離網路遊戲。 可是第二次成績,亦只考了四分。後 來,他選擇了“毅進計劃”延續升學, 人生亦迎來了轉機。他專注在着重體 驗式學習的資訊科技領域,並得到老 師的啟迪,讓他認識到社會真實的一 面和作為當中一分子的責任,徹底改 變了他的思維。 子楓後來在一間本地職業訓練學校攻讀 資訊科技高級文憑。他預視到在“學歷 氾濫”的情況下,通曉不同學科的知識 才是未來的趨勢,便朝着這個方向在個 人成長及心理質素方面進行突破。

學習生涯,GPA 亦只有 1.5。不過, 在大一的暑假,他得到一個難以想像的 機會,加入穀歌廣東話語音搜尋系統數 據開發團隊,團隊的研究成果更是數一 數二。招聘他的亞洲區項目經理告訴子 子楓其後獲香港科技大學錄取,但全新 的學術環境為他帶來前所未有的學習壓 力。由於基礎能力欠佳,單是一門數學 學科,他便花了三個月時間力追七年的 數學知識。他最後渡過了黑暗的第一年 成功是留給有選擇的人, 未必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51 楓:“我不在乎你的成績,是你的創意、 情緒智商(EQ)及軟實力令你得到這 個機會。”這個訊息如雷貫耳般,讓他 第一次意識到被人賞識和錄用不一定只 看重成績。 這成為其後他提倡“現實教育”的基 石,在學生事務處(現為學務長辦公 室)的協助和支持下,“現實教育” 得以從沙漠中茁壯成長成為今後的綠 洲。自此以後,子楓一直苦尋如何協助 青年向上跨越階層的另類新方向,他于 2015 年成立勵志教育青年基金,協助 青年人由學術思維無縫對接商業社會, 提升他們的應用思維及軟實力,預防青 年人因難以適應社會現實,而失去改變 自己,逐漸進步的勇氣及發展機會。 勵志教育旨在通過原創及獨有的培訓方 式來彌補教育系統的不足,釋放年輕人 的力量和潛能。歷年來,多間香港大專 院校及其他青少年訓練及活動,啟迪人 數合計超過 10,000 人。勵志教育陪伴 子楓,通過幫助他人度過了自己的逆 境,開發了自己的潛能。近年他更把勵 志教育延伸,提供原創的校園成長教 育、職場預備教育、新時代家長教育及 “國情.國策.國商”認知教育給有需 要的人士、組織及各大企業。 2021 年下旬,子楓舉辦了首屆“中國 航天夢”全港征文比賽活動,成為該年 度官方航天系列推廣活動之一,有超過 3,000 名 6 至 65 歲參加者。這個活動 向學校及青年人推廣學習中國航天發展 歷史及航天科技知識,更得到全國主流 媒體廣泛報導。 借着不一樣的創新思維及手法,通過 “現實教育”支持年輕人從學術思維 無縫對接商業社會,子楓希望激勵大 家:“只有大膽走在最前,做別人不 敢做的事情,你的機會和選擇才會換 來無限可能。”

RkJQdWJsaXNoZXIy NDk5Njg=